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没有珍罕邮品的邮集想得高奖,难
作者:蒋宇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442  更新时间:2016-8-26 9:40:07  文章录入:林辉  责任编辑:林辉

 

尽管没有哪条邮展规则规定高奖邮集必须完全由珍罕票品组成,尽管邮展规则中规定展品的“珍罕性”只占20分,但在一部邮集中,珍罕票品肯定是至关重要的,是晋升高奖的“金钥匙”。

所谓“珍罕票品不是万能的”境遇,只可能出现于低档邮展,指的是邮集作者邮识欠佳,编组技巧缺乏,所编邮集出现了明显的扣分错误,珍罕票品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但要知道,我国的参展邮集是推荐制度;凡能进入全国性、国际性乃至世界性邮展的邮集,均是从县、市、省逐级推荐出来的,经过这层层选拔、评审、评点、修改、再修改而进入高档邮展的,不大会出现很多幼稚的低级错误,即使邮集作者本人能力不行,在这逐级推荐之中,总会得到高人指点。再说连珍罕票品都舍得投资的人,不会在借助外力上惜金如命。因此,指望有珍罕票品的邮集失误落榜是不现实的,一部仅仅靠编组技巧而没有或很少有珍罕票品的邮集,连入高级别邮展的资格也没有,何谈高奖?

邮集是集邮者将收集到的邮品,并经设计、编排组成用来表达一定内容或者讲述一段完整故事的专辑。编成邮集仅仅是一种展示形式,是为了增加展览效果而人为设计的一种规则,邮集归根结底属于收藏品。不管邮集的展示形式如何变化,不可能脱离收藏品的价值规律,其稀缺性才是其价值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同样是反复排列几千个汉字,很多人排列的结果成了文化垃圾,而莫言把文字排列成小说,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这就是艺术创作的魅力,完全取决于作者的思想、生活感受、表达形式和文字技巧。尽管邮集中的专题类也讲究讲故事,也需要技巧,但它终究不能凭空想象,需要通过票品上的信息来佐证。它不是艺术,不是创作,仅仅是收藏品的客观展示而已,仅靠编组者的主观意愿和艺术手法是无济于事的。正如一堆少有珍罕性票品在邮摊上常能见到的普通素材,即使让国际评审员来帮助编组邮集,也是难以在大赛上获得高奖。

表面看展品的“珍罕性”只占有20分,不是决定因素,可20分也是总分的五分之一呀!而在邮展大赛中,诸多邮集的差距往往只有几分,有时就是关键的12分,影响到一个奖级,如同一个百米运动员就是几十秒或1秒决定命运。凡编组过高档邮集的人都有体会,有时为了在大赛上提高1分,不仅仅要花费几年的心血,更重要的是付出几十万的血本。“物以稀为贵”的俗语把这一点说得非常明了。而稀缺性取决于收藏品的存世量和流通量。比来比去,最终还是比在珍罕性上。

尽管规则上并没有把珍罕性说成决定因素,理论上也常常是冠冕堂皇,可我们从来没有看到,在高档邮展中获得高奖的邮集不是“珍罕票品+珍罕票品”。说这是不成文的“规则”也罢,评审员的以“貌”取人也罢,毕竟是客观存在。如果硬要排斥或淡化展品的珍罕性,恐怕只能降低奖牌的含金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