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开放类首秀,既惊艳又疑惑——墨尔本2017亚洲国际集邮展览开放类展品观感
作者:张巍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009  更新时间:2017-6-16 9:16:45  文章录入:林辉  责任编辑:林辉

 

201733042,墨尔本201734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考菲尔赛马场举行。本届邮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放类集邮首次作为正式类别展出。这个消息对于中国集邮者来说,应该是令人兴奋的利好消息,因为开放类集邮早已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自1998年国际集邮联推广开放类集邮以来,经过将近20年的试验,总算是熬出头了!这是2017年在台北举行的FIP代表大会作出的决定,接纳开放类成为邮展的正式类别。笔者在参加了本届亚洲邮展专题类评审和专家组工作后,抽空观摩了所有开放类展品,并且拍摄了图片资料,现将我的观感介绍给读者。

开放类首秀令人惊艳

按照邮展目录,共有12部邮集参加了本届邮展的开放类展出,其中的4部展品为8框。虽然这是开放类第一次列入FIP正式类别,但从2012年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FIP代表大会之后,正式公布了《开放类集邮展品评审指导要点》,在一些FIP认可的邮展上已经有开放类展出(虽然按照规定只有分数没有奖牌)。这些8框的展品曾参加过2012年之后的FIP认可的欧洲邮展和澳大秘亚2015世界集邮展览,并在这些邮展上取得了85分以上的成绩。

开放类展品在本届邮展中取得了惊人的好成绩,其中一部《澳大利亚军队征战加里波利》获得大金奖;《南非民主之路》和《兰花及其世界》获得金奖;《堕入深渊》获得大镀金奖;《佛罗伦斯·南丁格尔:传说之路》《新西兰:从发现到萧条》《苏伊士运河》获得镀金奖;《时代的标志》获得大银奖;《奥布里·哥德利及第一个南极基地,赫德岛1947-1955》和《锡罐岛》获得银奖。另外有两部展品转为邮政历史类,其中《美国啤酒广告信封18601945》获得大镀金奖:《二战期间来往于新西兰军队的邮件》获得镀金奖,这两部展品被认为是社会集邮。

本届邮展获得高奖的开放类邮集都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展示大量的早期素材,包括集邮素材和非集邮素材;二是邮集中集邮素材占主导地位,非集邮素材从不“抢戏”。这就与我们国内的某些开放类邮集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些开放类邮集中非集邮素材更为抢眼;三是这些开放类邮集多数使用的是标准贴片,而在国内,似乎不使用大贴片就不像开放类邮集;四是这些开放类邮集贴片上的文字信息很大,叙述性文字和对素材的具体介绍以及集邮知识和研究都有。而国内很多开放类邮集贴片上文字偏少,甚至没有文字,参展者只告诉别人我拥有这些素材,至于这些素材与邮集主题产生什么关系,则让别人去猜;五是这些邮集所展示的素材在厚度上严格遵守不超过5毫米的规则,不会出现国内开放类邮集那种超厚度的素材。

如何界定开放类与社会集邮?

在本届邮展中,评委会为什么要将开放类中的两部邮集转为邮政历史类呢(应属社会集邮)?因为开放类和社会集邮确实存在着含糊不清的情况。参展者迷惑,有的征集员也迷惑,其原因在于对评审规则和实施要点的理解出现偏差。

获得银奖的《锡罐岛》邮集与南宁2016亚洲邮展邮政历史(社会集邮)类展品《纽埃福欧邮政史和锡罐邮件1882-1947》从题目、编排、内容、素材等方面都基本相同,只是素材和编组水平有高低之分,但却被认为分属两个类别(注意,这是在同一展场另两部开放展品转到邮政史类的情况下)。明显的区别就是前者多展示了一些邮票。仔细分析的话,按照目前的规则,几乎所有社会集邮展品都是可以列入开放类的。当然,反之则不行。获得大金奖的邮集《澳大利亚军队征战加里波利》也基本符合社会集邮的要求。这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这确实让参展者和部分征集员、评审员一头雾水。因此,有必要在评规则的实施要点中进一步细化和界定。

如果让我重新界定的话,我个人感觉,社会集邮不应该有非集邮素材,都应该是集邮素材,只是所使用的信息是非邮政的。但是,这些集邮素材的范围要比邮政历史类的素材更加宽泛。进一步说,邮政历史不应该有非集邮素材,也不应该展示邮票,否则就成为专题类或开放类展品。如果这样的话,或许类别的界线要加清晰。

他们为什么参加开放类?

获得金奖的《兰花及其世界》是一部非常好的开放类展品,完全按照专题集邮的方式编组,不仅专题知识好,素材也很好,非集邮素材也同样精彩。但是,我在揣摩一个问题:这部展品即便去掉非集邮素材,放到专题类评审,应该还能获得金奖。但是,参展者这样做的意义又何在呢?原来,参展者是一对夫妇,据他们的解释,目前只收集到6框左右的高质量的集邮素材,可选择的余地并不大。所以,他们选择了开放类。这些好的兰花邮品加上好的非集邮素材如虎添翼,获得金奖当之无愧。以我来看,比起集邮,也许他们更应该算兰花爱好者吧!

84分获得的镀金奖的《佛罗伦斯·南丁格尔:传说之路》是一部讲述人物生平的展品,南丁格尔护士虽然家喻户晓,但完全切题的集邮素材并不是很多。因此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图画明信片、奖章、手稿、信件、照片、报纸等非集邮素材,很好地诠释了南丁格尔光辉的一生。这些非集邮素材基本上都是古香古色,与近期素材的斑斓色彩形成强烈反差。从外观上看,反而让人感觉展品中的邮票和首日封等素材流露出现代感。非集邮素材似乎强于集邮素材,因此参展者选择了开放类,他与《兰花及其世界》的作者正相反。

开放类集邮的来龙去脉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北欧的邮展上出现了开放类,与现在我们说的开放类的特征基本一样,邮集中可以融入不超过50%的非集邮素材,编排上没有太多的要求。在1988年澳大利亚国家级邮展上,出现了一个叫做“社会集邮”的类别,主要是阐述社会的发展与邮政之间的关系,所使用的素材是以展示实寄封为主,也可以收入一些非集邮素材,与开放类集邮有点接近,但又有明显不同。

1994年丹麦举行了一个文献类的FIP专项展览,其中有两个实验性类别,一个现代集邮沙龙(由近10年内的邮品组成),另一个就是开放类。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虽然参加了这个邮展,但是第一次听说“开放类”,并不理解开放类是怎么回事,所以没有选送邮集参展。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人去看了也没留下任何影像资料。直到1999年,在北京举办的世界邮展上,中国集邮者才有了一显身手的机会。

1999年澳大利亚世界邮展也是在墨尔本举办。那届邮展第一次设立社会集邮类。同年,社会集邮就被FIP邮政历史委员会收编。在2008年布加勒斯特FIP代表大会上,社会集邮被正式列入邮政历史类,成为一个子类别。

在本世纪初的几年中,国际集邮联所宣传的开放类包括了三大类型:一种是北欧那种开放式集邮,划定出素材50%的红线,近似于专题式的编组;一种是社会集邮,表现邮政与社会的关系,已经被邮改历史类所收编;另一种是自由式集邮,就是参展者自己设定的展出方式。目前国内的开放类邮集更接近北欧的开放式集邮。

国内开放类邮集竞争力如何?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社会集邮展品出现在邮政历史类中。这些邮集由于注入了非集邮素材,使邮集的表现力进一步增强。但是,社会集邮展品中的非集邮素材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反映社会事物的素材应该出自邮政部门;二是出自社会的素材其内容应该是反映邮政的事物。目前,在非集邮素材的使用上,还存在混淆不清的情况。例如,南宁2016亚洲国际集邮展览中的《“文革”时期特色邮政》《纽埃福欧邮政史和锡罐邮件1882-1947》均获得大镀金奖。《“文革”时期特色邮政》所展出的素材中,包括少量邮票和其他一些与邮政无关的素材。由于所占比例不大,并未引起评审员的重视。但根据规则的要求,这样的素材是不可以用的。特别是新邮票,在邮政历史类中是不允许展出的,即使是社会集邮子类别中,也是不应该的。

在全国邮展中,社会集邮展品一直是空白。在《“文革”时期特色邮政》邮集首次展出之前,国内还没人将一定数量的非集邮素材融入邮政历史类邮集。而开放类,特别是在中国1999世界集邮展览上设立试验类(部分是开放展品)之后,一直层出不穷。但是,至今没有高水平的开放类邮集涌现。就目前我国的开放类邮集而言,假设选拔出类拔萃的邮集参加本届墨尔本邮展,也只能处于下游水平。

此前,开放类在国内一直本着“引领初学者入门”的理念来宣传,在很多邮展中,开放类也成为初学者的“试验田”。在这种前提下,资深的集邮家就望而却步了。此外,国外高水平的开放类邮集还没有到中国展出过,而广大集邮者对国外开放类集邮的了解甚少,他们只能凭借各自对规则的理解制作邮集。这就是国内高水平的开放类邮集难产的主要因素。

开放类被列入正式类别虽然令人振奋,但摆在中国集邮者面前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大道,需要热衷于开放类的集邮者树立信心、虚心学习、勇于实践,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亚洲邮展、世界邮展上有所建树

开放类首秀留下的疑惑

有人曾经说过一句话:开放类集邮就是专题加非集邮素材。此话有一定道理。若依此逻辑推论,社会集邮实际上就是邮政历史加非集邮素材。仔细琢磨真的很对,本届亚洲邮展也印证了这一点。

获得专题类金奖的《日本及其15年的战争》,与社会集邮也有着很高的相似性,有着非常相近的编排方式和素材展示。如果添加一些当年的非集邮素材,就是很好的开放类展品。而去掉所有邮票,稍加改造又可以变成一部很好的社会集邮展品。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邮集的类别互换是否需要限制。就像一框展品,要求其选题必须适合在一框中表现,评审员首先需要判定它的选题。而开放类的选题,是否也应该加以限制?比如上述提到的《兰花及其世界》邮集,如果去掉所有的非集邮素材,而去参加专题集邮类竞赛的话,应该不会低于金奖。那么,这样的展品参加专题类是否合适?特别是从选题的角度来看,某选题是难以完整的用邮政素材所表现的,是否在这种情况下才应该做成开放呢?专题集邮类和开放类的区别究竟在于素材的选择?还是包括了题材的选择?同理,社会集邮类和邮政历史类,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这些疑惑还需要国际集邮联作出权衡。

虽然墨尔本亚洲邮展展出的开放类邮集水平非常之高,但也留下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毕竟开放类集邮才刚刚被“转正”,出现问题也在所难免。其实,其他集邮类别的发展,也有漫长的经历,并且经过多次矫正。各类别评审规则一直在不断修订,已经说明了一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