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开拓专题集邮的新视野——兰州2018中华全国航天·专题集邮展览实习评审的体会
作者:赵忠威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987  更新时间:2019-2-21 10:38:14  文章录入:林辉  责任编辑:林辉

 

在兰州2018中华全国航天·专题集邮展览上,我作为实习评审员,参加了本次邮展的评审工作。我所在的专题C组(科技)共有115框展品和211框展品。913日,评审员进入展场后,首先集中讨论本组的评审程序,各位评审员畅谈思路、各抒己见。经过热烈的讨论后,逐渐统一思想,随即开始分组评审展品。作为全国邮展,每部展品都是作者煞费苦心、精心制作而成。有的展品经过多年的磨砺,终成正果。例如《从自然到非凡——我是羽毛》《铁路轨道》这两部8框展品,无论是处理还是研究都显得十分老道,素材的品相和珍罕性也很高,因此获得了金奖加特别奖。

专题的拓展与素材的呼应

专题展品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处理方式,某些展品得分较低却有点可惜,因为它们中有很多不是因为邮品不足或制作设备和材料不好,换句话说,不是差在硬件上(或者说不是差在资金投入上),而是差在软件上(即差在编排技巧和制作水平上)。有些是题目的原因,目前国内专题集邮有这样一个趋势,就是参展者热衷于为展品选取一个别出心裁的题目,以此吸引人们的视线。这种做法不能说不好,因为在微信和网络中的很多文章就是靠标题博得点击率的。但是,专题展品讲究的是题目、纲要、拓展三者相统一,如果仅仅让展品的题目标新立异,而纲要却与题目不一致,仍然不能获得较好的分数。例如,《从货币存储到电子支付——银行的足迹》,从题目上看展品反映的是金融业的发展历史,新颖并富有创意,但纲要却只是围绕银行业务的分类和日常操作从横向展开,并没有从纵向表现银行的发展历程。另外,展品中的专题知识也有不恰当或谬误之处,如首页展示的美国1848年波士顿寄纽约的“天鹅”地名封,说明“天鹅”首先“到访”三门峡,由此展开专题故事,把后续的天鹅邮品都与三门峡盛会联系起来,这就显得很牵强;在《侦破一起抢劫杀人案中》中,参展者主观地将很多邮票上表现的夜晚和人物都想象成案发的现场。其实,这些邮票的图案并不存在这样的含义,这些图案表现的都是美好的夜晚和人物。《水灾》中把很多带有水图案的素材都说成是洪水来临,而这些素材反映的却是水中高脚屋或者海边垂钓等情景。还有一部展品在表现保护地球的内容时,用了一个士兵挖战壕的画面,专题知识写道:“照你这么挖,地球早晚会被挖穿的。”这显然有些过度发挥了。

专题展品提倡用素材讲故事,但要符合逻辑和常理,如果素材明明讲的是东,而参展者非要说成西,这样就是谬误。一框展品《一个理工科学生的金工实习报告》的故事性就非常强,作者将一个比较专业、甚至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有些枯燥的金工工作用实习报告这种形式表现出来,前有老师的讲解,后有同学的呼应,还有生动的外出参观场景,全集都是在用素材讲故事,素材的信息运用得恰到好处。例如,展品讲到学习焊接时,素材的图案就展现了焊接的场面。专题展品的讲故事,离不开素材的支撑和呼应,切不可仅靠文字弥补素材信息的不足。

集邮知识与素材的表现力

在以往的全国邮展中,集邮知识方面出现谬误的专题展品经常出现,这就降低了素材对展品主题的表现力度,本次邮展也不例外。例如,有些雕刻版印制的邮票,根本不存在胶版印样;有些素材的专题信息是私人后来加印上去的,这种情况在美国邮资封片中较常见。美国的早中期广告邮资封片,绝大多数并没有邮局的授权,一般都是公司或个人自行加印,上面的图案和文字属于无效信息,建议参展者避开这类素材。

对于某些军事题材的素材,专题展品中也存在使用上的错误。例如,有几部展品将二战时期英国航空照相信函与美国胜利邮件混淆,明明是航空照相信函,却错被表述为胜利邮件,这两者虽然都是通过胶卷翻拍出来的,制式有些类似,但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前者一般只是在信纸上端(偶尔在下端)中央有标准长方形收信地址栏,后者不仅上端中央是圆角长方形的收信地址栏,左侧还有为军检戳预留的空白圆形,右侧有寄信人地址栏(上为照相信函,下为胜利邮件)。从收信人地址和信中图案等内容来看,英军和美军还是有较大不同的,参展者只要细心观察一下就能分辨出来。还有一种情况是使用不合格的军邮片上的专题信息。战争期间局势动乱,对前线的士兵寄出的封片,军事邮局都会盖销邮寄的。这些邮品在邮政历史中都会被认为是军邮片,但是,在专题集邮中就有所区别了。它们上面盖销的邮戳是专题的有效信息,不过如果用到该邮品的其他图案,就要看这个片有没有经过邮政部门的授权,简单地说就是要有官方预印字样,如二战期间德国的“Feldpost”,法国的“FM(France Military)等;其他诸如手写的“军邮”字样,一律不能视作有效的专题信息。

贴片的总体布局与素材的取舍

本次邮展的专题展品中,很多展品的外观制作得很精美,令人赏心悦目。例如,一框展品《女人头饰》不仅讲述了女性之美,而且整框展品看上去让人赏心悦目,专题和集邮知识等安排合理,每个贴片布局合理,先不论展品的具体内容,仅从外观就能感觉到参展者的投入和用心。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很困难,在制作邮集的过程中,从近距离到远距离反复审视每一张贴片和每个展框的整体效果,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思路和灵感。

反观某些展品,素材摆放不合理,叠压严重;甚至在获得大镀金奖的展品中也出现了这种情况,让人感到惋惜。这种失误不是因为素材不足,反而是素材过多。笔者也是专题集邮爱好者,很理解作者此时的心情:辛辛苦苦购来的素材,哪个都舍不得放下,索性就都摆到贴片上去了。其实完全可以拿下去几件,换上一些邮票补空。参展者要学会对素材的取舍。还有一种情况是专题文字过多。对于自己所选的专题,作者都是行家,在叙事时非常投入,总想讲得再详细和专业一些,殊不知这只是邮展,还要以“邮”为重,文字简明扼要即可。无论评审员还是观众,在现场都没有精力去看长篇大论的。还有个别展品的贴片颜色过重,有些喧宾夺主。有些素材的边框颜色过重,甚至全部采用红色边框,实在没有必要。

通过实习评审与国际集邮界交流

915日下午,全国集邮联邮展委员会评审员考核小组开始对实习评审员进行面试考核。实习评审员们除了要在展场独立完成3部本组内的展品的打分,打分结果现场交给组长并上交考核小组,而且要与评审小组的集体评审结果相对比。口试内容较多,有FIP规则和相关知识、专题集邮评审规则、集邮素材适用原则等,内容涉及邮政历史类、邮政用品类、现代类等方面的素材。实习评审员按要求回答了所有的问题,顺利通过了实习评审,并从李曙光主任手中接过了评审员的奖牌。

通过这次实习,我深感评审员的不易。评审工作是个体力活,从报到起一直到评审员点评展品结束,可以说一直在连轴转,不仅要在现场评审,还要开会讨论、核对分数和复查等,有时吃完晚饭还要继续工作。作为实习评审员,还要负责为获奖展品挂花。

通过几天的评审工作,我学习到很多的知识。在现场的各位国际级和国家级评审员的协调与沟通能力特别强。在专业讨论时如果意见有分歧,大家会坚持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甚至是据理力争;而一旦结果确定,就会坦然接受、继续评审工作。各位评审员的品格和评审技巧确实给予我很多启迪。

为了促进中国集邮与国际集邮的接轨,让国际集邮专家了解中国集邮的状况,几乎每次全国邮展都会请国际集邮专家前来举办讲座。本次邮展在专题集邮方面请到的是FIP专题集邮委员会主席、斯洛文尼亚的Peter Suhadolc(彼得·苏哈多)先生。可能是为锻炼国内年轻的评审员,全国集邮联选派我担任这次专题集邮讲座的现场翻译。作为经验丰富的专题集邮专家,Peter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准备也很充分,他的课件长达87页。一开始我真是有点发怵,怕翻译不好。在大家的鼓励下,我承担了此项任务。我的专题邮集《从出生到幼儿园》在2017年印尼万隆世界邮展时曾经请评审组长Peter为我进行点评,那次交流很顺畅,也为此次的合作奠定了基础。本次讲座的过程热烈且顺利,近两个小时的现场翻译工作顺利完成,我也借此了解到很多国际专题集邮方面的新动向。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