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胞胎”现象:“会徽+吉祥物”成了近年来运动会邮票的固有模式。2009年更胜一筹。2009-4《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一亮相便遭指责。不过,正方形转一下,成为菱形,倒也还灵动活泼。但2009-13《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又完全照搬,主图样式、邮票形状、底色、面值排布完全雷同,活脱脱一对“双胞胎”。到了2009-24《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邮票发行,模式依旧,只是还原成正方形,如转成菱形,那就是“三胞胎”了。 “错位”现象:2009年1月15日发行的2009-3《薄一波同志诞生一百周年》,票面注明(1908-2007)。实际上,2009年是薄一波同志诞生102周年,两年后发行百年诞辰邮票,错过了最佳发行日期。票名与发行日期严重“错位”。反映出邮票发行部门对邮票选题和发行缺乏统筹考虑和周密按排。由此,中国邮票发行史又将增添一道待解的谜团。 而同年6月23日发行的2009-12《李先念同志诞生一百周年》邮票就名副其实。只是好景不长,2010年1月8日发行《宋任穷同志诞生一百周年》,2009年100岁时不发,拖了一年,选在101岁时再发。 “撞车”现象:2009年7月18日发行的2009-15《人民大会堂》邮票,实际上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有同名同图邮票问世。五十年过去了,人民大会堂风采依旧,而两套邮票如出一辙,只是第一枚多了几面红旗,第二枚大会堂空无一人。悲观的说:“今不如昔”。人民大会堂是一流的宏伟建筑物,处处是景,设计元素比比皆是,不明白为何要重复取图?这种“撞车”是对邮票资源的极大浪费。 “神秘”现象: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将发行2009-2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和2009-2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首都阅兵》两套邮票。主流集邮媒体只介绍相关新邮信息,并宣布“由于两套邮票涉及保密内容,图稿不能提前公布”。因而“首都阅兵”图稿一直深藏不露,“国庆小型张”看着喜庆,不知奥妙。直到国庆阅兵、联欢晚会后,人们才热议邮票上的秘密,解开心中疑惑。这种看过现场直播才能读懂内涵的邮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纪念邮票已领教,这已是第二次。 “眼熟”现象:看到2009-30《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邮票,第一眼感觉就是“眼熟”。确实,与2007年发行的《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太相似了。第一枚“欢庆”,香港区旗紫荆花换成了澳门区花金莲花;第二枚“合作”,都是“CEPA”;第三枚“繁荣”,香港建筑物换成了澳门的大桥。“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套邮票名称相同、枚数相同、面值相等、规格一致,表现方式统一,就连异形齿孔都一样。也许是对等原则,也许是异曲同工,但简单照搬是创新精品之大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