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十种我们不常用的专题邮品出现在国外高奖邮集中
作者:李少可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40  更新时间:2010-6-27 9:24:29  文章录入:林辉  责任编辑:lh

 

我在观赏国外获高奖的邮集时,发现了他们运用素材与我们不同,与国内的一些文章及讲课也有所不同,我细细地记录一下,至少有以下这么十种邮品,常被国内的专家告诫不要用或慎用,甚至还受到“如果用了会被扣分”的忠告

1. 整套邮票。国内的专题集邮者都知道,同一道邮票不能展示在同一贴片上,同图的只用一张,不同图的可以用,但也不要展示在同一页贴片上,联票也要撕下来。好几部国外的邮集上,同一套邮票就展在同一页贴片上。大金奖《孩子们  孩子们》里有好几页贴片上,展出了同一套邮票,如有一页展出了1962年荷兰儿童福利附捐邮票同一套里的2枚,有一页同时展出一套里的3枚,还有的展出联票、四方连、版票等。大镀金奖的《劳动的发展史》中展示了文1毛主席语录(2)-(6)、(7)-(11)横五连票,有人问达缅拉格先生这样是否可以?他说:“是否要用全套邮票,一是看贴片的空间,如果这一贴片不需要展示其它邮品,而刚刚好用来展示这套邮票,那可以用;二是看重要性,如果这套邮票非常重要,而且刚好也有这个空间,则可以用,如果这二点达不到就不应该使用。”拉格的话已经很明白了,就是可以同时展示整套邮票的。

2. 中国的企业金卡。国内很多人都说这种东西档次低,不要用在专题邮集上,特别是高水平的邮集上,其实不然,有一部分大镀金奖的邮集里用了9枚金卡,2枚玫瑰加印片。

3. 中国现代的联体戳。金奖邮集《人类和感染性疾病:不断的对抗》第二页贴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最重要的开篇、开头。居然用了两枚中国现代有争议的邮品,即一枚是甘谷2003年寄本地的牡丹片上盖非典联体戳的实寄片,另一枚是河南内乡2005年临时邮局消毒联体戳。像这样的邮品在国内的邮展专题邮集上也很难见到。

4. 现代的邮资机符志。邮资机符志是专题邮集的适用素材,但大量使用也是有问题的,特别是近20年的邮资机符志,是很普通的素材,价格也很便宜,但有的高奖邮集上却大量使用,也并未影响成绩。如大金奖邮集《车轮的机会——自行车世界》中就大量地使用了现代的(指1980—2000年之间)邮资机符志,第3框有15枚,第4框有10枚,有5页贴片上有3枚同时出现。

5. 朝鲜、越南、蒙古的邮票设计图稿。我们曾说邮票设计图稿是好的素材,但要有官方印章与设计师签名,非洲小国的,朝鲜、蒙古的也不好,特别是没有官方印章的。我曾听国内一知名邮商说过,他曾经手过一大批朝鲜的画稿,以100美元10枚的价格吃进,倒腾一下,就以每枚1000元以上的价格出手,热门的专题还卖到2000元以上。他说这东西根本就不是邮票设计师弄的,而是别人照着邮票画下来的,所谓的签名也是照人家模仿的。可好多大奖的邮集却只管使用。如大金奖邮集《车轮的机会——自行车世界》有2枚朝鲜图稿,1枚汤加的照片画稿。大镀金奖《稻米》有2枚朝鲜画稿。

6. 未使用的挂号签。FIP规则里关于适用的素材有这样一段描述:在邮政操作中使用过的其他邮品,诸如,挂号签、邮路签及戳记、追加的签条或戳记,邮件投递签条、剪下来贴用的回信签、转运代理商戳记、邮政自动化标记和签条等等;要用的话,这些邮品都应在相应的复合邮品上。也就是说这些邮政操作过程的签条与戳记,必须在实寄的封或片上,可有一些邮集上并不是这样的。大金奖《鸽子——在自然环境下的巨大差异——被人类驯服和让人钦佩》用了4枚未使用的挂号签。大金奖邮集《罗兰骑士的雕像》第11页用了一枚1967年未使用的挂号签,大镀金奖《第一个太小,第二个太高》用了5枚未使用的挂号签。都没有在相应的复合邮品上。还记得就在《中国集邮报》上曾经为我国的挂号收据是不是适用的素材而展开了一场争论,现在看看国外的邮集,再想想我们的争论是多么的没有必要啊!

7. 未使用的胜利邮件。我记得在一次培训会上听有关专家说,未使用的胜利邮件的原件不能作为专题素材,可是大金奖《孩子们,孩子们》第七章用了一枚胜利邮件原图,大金奖《世界童子军》里用了两件,金奖《鸟,如何识别它们》也用了一件。

8. 首日实寄封。有的邮集上出现了贴一套邮票的首日实寄封、非首日实寄封。如《孩子们,孩子们》里有不少这样的实寄封,主要的信息来自于邮票,而不是邮戳,有的只是贴一套邮票加盖一个纪念戳实寄的,类似于我国的总公司封或集邮爱好者自制的实寄封,金奖邮集《鸟,如何识别它们》也有3枚这样的实寄封。

9. 同样的邮品展出多种。《车轮的机会——自行车世界》展出三本相同的小本票,集邮说明注明:三本小本票封面与内页都是一样的,只是装订线不一样,一本是订到两边的,一本是粗线订的,还有一本是线没有订到上下两边的,旁边还展出这种小票四本未切开的。也就是同样的小本票展出了7本,这在我国的邮集上也是难以见到的。

10. 边缘邮品。如《车轮的机会——自行车世界》,有一件令人费解的东西,等我看懂以后,却又觉得趣味无穷。这是一个塑料盒,透过盒的正面可以看见里面有一枚澳大利亚41C邮票,透过盒的背面可以看清有4枚硬币,旁边一个这枚邮票双联复印件,乍一看我以为这是代币邮票吧,仔细看又觉得不像,代币票一般都是上世纪30年代左右,不会有这么近期的邮票作为代币票的。非常认真地看了集邮说明,我才知道,这是上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出售邮票时的一种找零方式,购邮者给一块澳元,邮局给你一个塑料盒,盒里两枚邮票面值82C,找零硬币18C,刚好一块澳元。购者打开盒子就可以取用邮票,取出硬币。就这枚41C的骑自行车的邮票,在旁边还展示了4枚,一枚是有背胶的,一枚是邮票机里出售的不干胶三枚联票。我想换成在我国,肯定不能这样展示,有背胶的与不干胶的,用一枚有背胶的就行了。至于那个塑料盒,谁要是用了,肯定会有人说这不符合规则,还要扣分什么的。

个人感情:

1. 规则很重要,但不能死守规则。勿庸赘言,编组竞赛类邮集必须遵循FIP规则,站在外国人的邮集前,总给人一种新鲜感,给人活用规则的启发。我们要学习人家对规则的遵守与发挥,特别要针对FIP规则里的这句话:“要把不同国家及其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各式各样的邮政业务和规章都详细列成一份包括所有可能情况的清单来,是不可能的。”做足文章,开发出具有我国特色的专题邮品来,大胆地使用。

2. 要充分理解FIP规则里有关素材的论述。FIP关于展品组成原则里的时间框架是这样说的:从邮票史前时期,经过古典时期,直到当今的邮政素材。而在我国似乎有一种共同的声音:就是邮品越古典越好,许多人在介绍自己的邮集时总是说我有多少件1900年或1940年以前的邮品,因而忽视了当今的邮政素材,这一点外国人确实比我们做得好,他们的素材是“老的很老,新的很新”,“好的很好,差的很差”。而我们往往取平均主义,很好的也没有,很差的也不会,而最终却评不过人家。这一点从同题材的邮集上可以反映出来。我国的《儿童》与德国的《孩子们,孩子们》,我国的《自行车运动》与芬兰的《车轮的机会——自行车世界》、英国的《骑自行车》。

3. 使用得当,增加了趣味性。专题集邮发展到现在,对一些常用的素材大家都已耳熟能详,甚至都已看厌了,如马尔雷迪、BLP信卡、私人订购邮资封片、胜利邮件、刚果片、试模印样、试色印样等等,现在哪一部专题集邮上没有这些呢?我们一定要在这些所谓的明星素材之外,开发出适用的素材,哪怕是近现代的并不值钱的邮品,如果使用得当,反而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像上述第10种的“塑料盒”一样,比那些明星素材更能吸引眼球,更有趣味。

4. 使用以上10种邮品也要把握一个度。笔者所说的大胆使用,并不代表能大量使用。只要适合专题的拓展,我们要用一些别人没有使用过的现代邮品,但如果大量的使用就适得其反,会给人素材档次低和素材不够的感觉。

5. 国内专题的专家学者们对这种情况应该鼓励与肯定,千万不要一棍子打死:这个不行,那个扣分。我们的评审员与专题集邮界的专家们对一部五框邮集中使用了一两件这样的素材要持宽容的态度,评审邮集从整体出发,不妨来个抓大放小,从大方面去引导,只要一部邮集绝大部分的素材是适用FIP规则的就行了。一位能参加全国级别邮展的作者应该都会知道FIP规则,之所以用了,可能是找不到更适合的素材,也可能是作者的大胆尝试,更何况一部五框邮集几百上千种素材中夹着这样一两件有趣的素材,何必去计较呢?如果过多的扣分与批判,可能会扼杀了创造的激情,因为笔者坚信只有鼓励才能出新。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