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解读《朱熹诞生八百八十周年》邮票元素 | |
作者:宋晓文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614 更新时间:2010-10-24 20:46:13 文章录入:林辉 责任编辑:lh | |
|
|
游学传道 邮票第2图描绘了朱熹与弟子牵马行进在松柏小道的情景,背景描绘了武夷精舍和高山流水的景观。 武夷精舍是朱熹倡导书院教育的代表地。武夷精舍,在福建武夷山。淳熙十年(1183年)正月,朱子奉祠主管台州崇道观而归居武夷,乃建此精舍。此后8年,即居此著书授徒,四方来学者,凡有蔡元定、黄■、吴必大等200余人。武夷精舍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等正在修复,还历史本来面目。朱熹在此著述讲学达8年之久,完成了《四书章句集注》等理学著作,慕名而来求学的学子络绎不绝。从此,朱子理学思想逐渐形成体系并由武夷山传播开来,武夷山因此成为理学名山。 据考,与朱子生平有关的书院有60余所,其中最为重要的除武夷精舍外,还有三所: 寒泉精舍,是朱子所创第一所书院。在福建建阳,以地处寒泉坞而得名。乾道五年(1169年)九月,朱母祝夫人辞世,翌年正月,朱子葬母于此,在墓侧建精舍,既守墓,又居此著述讲学。 考亭书院,在福建建阳三桂里。朱子晚年多居此讲学,从游之弟子颇众。初名竹林精舍,后改称沧州精舍。在考亭书院,他一方面聚徒讲学,教书育人;另一方面研经穷理,勤于著述,殚精竭虑,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历程。期间,一大批门生弟子从江西、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四川、广东等地慕名前往求学问道,有姓氏可考者达511人之多。“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理学思想体系在这里传承,著名的“考亭学派”在这里形成,并走向成熟。朱子逝世后24年,奉诏立为考亭书院。历代颇有重修,今仍存明嘉靖十年(1531年)所建院名石牌坊。 白鹿洞书院,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原建于北宋初,南宋时废。淳熙六年(1179年)十月,朱子知南康军任上,寻访遗址,重建书院,并亲任山长,执讲其间。闻名遐迩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即在此制定。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他写下了著名的五条学规:“一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二曰,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三曰,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四曰,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五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五条不但为此后数百年中国的教育界奉为至高典则,甚至风行于日、朝等国,至今仍为有识的教育家所认真借鉴。 关于朱熹骑马。在朱熹一生中,传道授业所到之处,不胜其数。史料记载中的朱熹,很能行走。为赴延平拜师,弟子黄■这样说:“先生归自同安,不远数百里,徒步往从之。”此外,朱熹尚喜登山,从建阳寒泉到云谷、庐峰,一路有诗:“庐山一何高,上上不可尽。我行独忘疲,泉石有招引。”朱熹还喜泛舟乘竹筏,于是在武夷山,有了流传千古的《九曲棹歌》:“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而朱熹是不坐轿的,因理学前辈程颐教导说,坐轿是“以人代畜”,是对抬轿者的不尊重,有违儒者的仁爱之心。朱熹骑马的确是记载中多见的。《株洲历代大事记(二)》载:1162年,即孝宗赵■(慎)乾道二年,理学家朱熹和张南轩,在长沙聚会研究学术,至十一月七日从长沙岳麓山出发,同游南岳。在途中或骑马或乘车,冒着雨雪往返数百里,相互酬唱诗一百四十七首。往返途经株洲,在朱亭歇宿、游历、讲学。经朱亭地区马迹桥时,朱赋诗云:“下马驱车过野桥,桥西一路上云霄。我来自有平生志,不用移文远见招。”张南轩当即步朱熹原韵和诗一首,其词云:“便请行从马迹桥,何必乘鹤■丛霄。殷勤底事登临去,不为山僧苦见招。”陈荣捷在《朱子新探索·朱子之行》中写道:“朱熹常用马。南岳衡山之游,几全用马。《文集》卷五马上所作之诗,如《大雪马上次韵》、《马上口占》之类甚多。由五夫里至武夷山半途有歇马庄,今日行汽车,遗址犹存。可知其数十年中之游武夷,必然乘马。”为此,广州画家梁允常创作有《朱子出行图》油画。画面中的朱熹, 骑着一匹棕色的大马,一路疾驰狂奔, 而在马蹄之下, 则是急流险滩,,乱石裂空,,眼前是重重迷雾。骑马的朱熹,显然是一个可入画的选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