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剖析《图书》邮集(中)
作者:王志刚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16  更新时间:2011-9-22 14:20:33  文章录入:林辉  责任编辑:lh

 

《图书》邮集中使用了3枚马尔雷迪广告邮简,其中一枚是印刷折白变体;而使用的1枚马尔雷迪广告邮资封,则是该品种素材在专题邮集中首次出现。

《图书》邮集所使用的重要性较高的邮品,有的是仅存品,有的存世个位或两位数。如被美国林氏( Linns)列为世界珍邮的“斐济时报快递”邮票,邮集中使用了1870年年初版1先令旧票和1871年第二版1先令旧票(均为全套最高面值)各1枚,据Alford研究,前者存世15枚,后者存世仅4枚。又如立陶宛1997年错票,因多一个字母“i”未发行,据知仅有一版25枚流出,修改后另制版发行。再如澳大利亚塔斯玛尼亚1893年实寄的广告邮简(私人订购邮政用品),存世极少,实寄过的目前发现仅有3枚,邮集中使用的这枚为存世品相最好的。邮集中使用的几件中国印样,也富有特色,有些以前还尚未公开展示过。如新中国第一个小本票“童话咕咚”封面试印样,为最终采用印色的方案,含4个小本封面,据知此印样存世仅约5枚。又如1989年“纪念孔子诞生2540周年”8分票分色进度试印样(一组共5枚),据记录,只在2003年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有过一件(组)付拍成交。再如1995年“孙子兵法”5()分票试印样直四连,印样的背景色、刷色和序列编号字体,均与发行票有区别,非常少见。

总之,《图书》邮集编组过程中的素材选择,一直把拉格在讲课中提到的“不常见珍罕品随处可见,并有一些顶级珍罕品”作为必须达到的底线,因而在品相和珍罕性一顼上,得到了27分的较高分数。

四、外观

2009版《图书》相比,邮集的最大变化之一是制作改成了大贴片(460毫米×290毫米)。大家知道统上国际通用的贴片标准大小是230毫米×29()毫米(宽×高),每个展框可容纳此种贴片16张。但是近些年来,在世界和国际邮展上,特别是专题邮集出现了一些使用比标准贴片要大的异样贴片的情况,主要有两种规格:一种是相当于两个传统标准贴片大小的大贴片,具体尺寸为460毫米×290毫米,每标准展框可容纳此种贴片8张;另一种是介于标准贴片和前述大贴片之间的半大贴片,通常尺寸为306毫米×290毫米,每标准展框可容纳此种贴片12张。在我国,以大贴片制作的专题邮集,近两三年来也呈增长趋势,去年在杭州举办的全国邮展及今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专题邀请展,都有若干部邮集使用了大贴片。(中)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