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重视专题展品集邮知识的研究——澳大利亚世界邮展专题类展品观感 | |
作者:施邑屏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229 更新时间:2013-7-29 8:02:46 文章录入:林辉 责任编辑:林辉 | |
|
|
重视专题展品集邮知识的研究——澳大利亚世界邮展专题类展品观感
来自丹麦、中国、美国、法国、巴西、韩国和澳大利亚的8位FIP评审员对69部专题邮集进行了认真的评审。经过先分两组评审,加上最后全体评审员一起对每部邮集共同复审,共评出了大金奖5部,金奖11部,大镀金奖10部,镀金奖20部,大银奖13部,银奖9部,镀银奖1部。 一部成功的专题展品是各个方面努力的结晶,是处理(尤其是创新)、专题和集邮知识、素材的多样化和珍罕性以外观等多方面努力的结果。笔者有幸作为本次世展的专题类评审员,下面就本次澳大利亚世界邮展专题展品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集邮知识的一些问题与大家进行研讨。 在专题展品的评审中,专题知识和集邮知识各占15分,总分30分,同样非常重要。要做到专题说明文字通俗易懂,专题拓展时故事性以及趣味性强的原则。而我们有些专题展品的集邮说明往往太简单、太含糊,有的甚至还有错误。该写的地方有时没写清楚,因此集邮知识该项失分较多。 笔者在评审时感到,除了要加强创新外,这次展出的不少中国专题展品存在一些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集邮知识不足及错误。如有的中国专题邮集将邮票上加盖了“specimen”的样票错写成“proof”(印样),翻译成中文时,有人将两者都译为“样票”,但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素材,在英文里,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又如,有的中国专题邮集里,将极限片反面的图画明信片全部复印出,这是不需要的,又浪费了展品空间。而即使在极限集邮展品里,也不需复印反面,用文字表述即可。有的将“豪华张”(Deluxe sheet)错写成“试模印样”(Die proof)。有的展品的邮政用品在重叠放置时,将下面的邮资图也遮住了,不妥。又如对奥地利的黑印刷邮票,英文应译为“Black print”,有的展品错写为“Black proof”(黑样票)不妥,因为它不是样票。总之,加强集邮知识的学习与研究,这也是中国专题邮集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当然,在国外的部分专题邮集中,也存在一些集邮知识的不足及错误。如奥地利的《莫扎特——从神童到天才》,其题目、纲要和专题知识较好,但集邮知识不佳,一些集邮说明不当,还使用了多枚近期的、一般的、音乐家邮票的四方连,邮品珍罕度又较差,所以这部来自音乐之乡的音乐专题邮集只能评为银奖(70分)。又如一部来自巴基斯坦的《奥运会从1896年1952年》,对一些比较重要的早期奥运邮品都没有写集邮说明,更谈不上对集邮知识进行研究了。 所以笔者建议专题邮集作者平时要多看多研究一些传统、邮政史、邮政用品的资料和相关文献,多看一些各类别高奖邮集的复印件,不断提高自己的基础集邮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在专题展品中写出体现参展者对集邮知识的学习以及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当然如果你展品的珍罕性较高,素材引人注意,那么所写的集邮知识往往更具个性化、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方面如大金奖专题邮集《羽毛的魅力:鸟类如何启迪人类》,作者深入地研究和描述了多种前羽毛信件等珍罕素材,其丰富的专题知识和集邮知识以及珍罕的素材得到了评审员的赞赏,该展品荣获专题类(素材)特别奖。 在本次2013澳大利亚世界邮上,我国专题展品的整体外观大多较好,但是,与欧洲等集邮强国许多高奖展品比较,我们在许多方面还需不断努力,需要多研究国外高奖邮集的创新点、研究其知识与素材的亮点,要找出不足的原因和差距,还要把好翻译关,力争在今后的国际和世界邮展舞台上更上一层楼。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