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是: |
![]() |
专题邮集《图书》素材的“金奖相”(上) | 热 ★★★ | 【字体:小 大】 |
专题邮集《图书》素材的“金奖相”(上) |
作者:林道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28 更新时间:2011-10-12 ![]() |
|
八月初,东瀛喜讯传来,北京王志刚《图书——人类最重要的遗产》(以下简称《图书》)8框专题邮集,以93分获日本横滨世界邮展金奖,这也是我国专题邮集参加世界邮展所获最高分。 对于《图书》这部邮集,专题集邮界很熟悉了。它2001年获南京全国邮展金奖,2002年获韩国世界邮展镀金奖,2003年获重庆全国邮展金奖,2008年获南昌全国邮展金奖,2009年获洛阳世界邮展大镀金奖,十年来参展屡获高奖,成为专题邮集“常青树”。其组集成功奥秘何在?原来是作者在素材的收集、研究和运用上,高瞻远瞩,锲而不舍,锦上添花,孜孜不倦,十年磨一“剑”,今日才终于如愿以偿,问鼎了世界邮展金奖。 在曰本世界邮展前夕,资深邮友聚会议论,当今中国的专题邮集,哪一部有“金奖相”?前不久,王志刚在“新浪博客”上披露了《图书》参展贴片,计有2框16页(46× 专题邮集中的高端素材,通常是知名度高、存世量少。年代久远、内涵丰富、重要性强、价格昂贵的邮品,它们构成了邮集支柱。在专题邮集的打分中,由于评审员“重‘高’轻 ‘低’”,通常是关注高端素材,重视它的展出感染力。因此一部邮集“珍罕度”,取决于高端素材拥有量。笔者用坐标反映素材,如果以“质”为纵坐标,以“量”为横坐标,将素材从“低”到“高”垒起,可发现,这个三角形顶端越高,底部越窄,则素材结构最为理想。 专题素材计有百余种,高端素材主要有那些?纵观国外获高奖的邮集,素材集中体现了五多:珍罕邮票、邮戳多,邮票设计画稿多、史前封多、古典邮政用品多、试印样多。展出素材可分高、中、低档,珍邮是素材的“宝塔尖”,作为一部邮集闪光点,夺取高奖时更不可少。试想,《图书》若失去珍邮“点睛”,若少了1870年斐济时报快递高面值邮票、新中国“国际学联”错票、“蔡伦公元前”错票等,素材“珍罕性”会打折扣。当然,“红花”还需要“绿叶”来扶,与其它素材珠联璧合,珍邮才能够锦上添花。 邮票画稿图案幅面大,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是《图书》邮集计划页,采用了一枚埃及画稿,放在首页呼应纲要,素材珍罕性也够分量。据《图书》作者王志刚讲,印出邮票刷色有变异,那为何不同时放一枚?对比展出效果会更佳。各国的邮票设计画稿,由于一般存世仅一枚,又是邮集中非印刷品,故难以寻觅,价格昂贵。画稿的价格差别很大, 图案是否精美?绘制是否精湛?国别都是衡量的标准。欧洲古典画稿则罕见,亚非现代画稿则常见,朝鲜、蒙古画稿流出多,过去不受组集者重视。洛阳世界邮展举办之后,中国专题集集邮者发现,一些获得高奖的邮集,有朝鲜、蒙古画稿使用,并被拉格等专家肯定,给予“较高重要性”评价。在世界邮展的角逐中,画稿也是夺分的利器,《鸽子》邮集有7枚画稿,为大金奖攒足了筹码。(上) |
文章录入:林辉 责任编辑:lh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