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看无锡亚展专题展品 | |
作者:杨桂松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788 更新时间:2012-5-5 10:22:57 文章录入:林辉 责任编辑:lh | |
|
|
一、展品的题目和纲要。题目和纲要是—部展品的灵魂,题目是告诉读者说什么,纲要是告诉读者怎么说。“题目要界定出一个通过纲要所构筑的综合概念。”题目应当是一个专题或是一个概念,题目要与纲要一致,既不能大题小做,也不能小题大做。但作者在选择题目时,往往会与纲要脱节。这里举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一部展品的题目为The Fighter(《战士》),但看纲要讲的却只是消防战士,而消防战士只是战士中的一小部分,很明显,题目应该涉及的许多内容在纲要中都没有反映,属于大题小做。 一部展品在报名时的中文题目为《绳索带》,该邮集是由原中文版本改为英文版本的。从中文的《绳索带》题目看,绳索带是代表绳、索、带三个不同的东西,或是绳索、带两个不同的东西,也就是一个题目中包含了三或两个不同的专题,且它们之间没有关联,既不是一个专题,也不是一个概念。如展品题目为《文房四宝》,讲到笔墨纸砚那是完全可以的,但如用《笔墨纸砚》做题目,那就不妥了,就好比用《飞机大炮军舰》做题目不妥一样。《绳索带》在参展时的英文题目改为了The Rope Line,那么这个题目就只涉“绳索”一个概念,或是“绳”、“索”两个概念,而不涉及“带”了。再看展品的前言为“A rope line is a pliable and soft line made of single or multi-fibre, metal or non metal materials twisted or woven in-to shape. A rope string is thin and long and a rope wire is thick and short, while a belt is a short, single strand thin product. The rope line is an indispensable tool in life, work, production and military affairs; it is ubiquitous ever since human ap-peared”。前言中出现了“belt”一词,也讲了“belt”的概念。再看纲要的7章分别为“1.The Early Application of the Rope Line and the Rise of the Textile Industry; 2. The ubiquitous roping strap in human life; 3. Rop-ing strap in production; 4. Roping Strap in sports; 5. The special appli-cation of roping strap; 6. Materials for making straps; 7. Roping strap in culture and art”。从第2章至第6章,都出现了“strap”这个词,而从前言和纲要中都看不出rope line与strap有什么联系,而是独立存在,分别叙述的。因前言和纲要中都涉及了绳索带,可见前言和纲要应当是根据中文题目《绳索带》来编写的,但在确定英文题目时,却漏了“带”,则英文题目没能将中文题目很好地表达完整。所以这里纲要和题目是脱节的,要么是题不对文,要么是文不对题。而一部展品如何编排,纲要怎么编写,首先应当是依据题目而定的,在这里展品的纲要就超出了题目所界定的范围,属于小题大做,这样也就导致了展品中的一些珍罕邮品不切题了。 再看看纲要的7个部分,多是对绳索带的一个简单介绍,故事性则显得不够,今后在拓展上还要再加强。 在专题邮集中,我们常说邮集的编排一定要切题,不能跑题,也就是一定要围绕题目去说事,但在不同级别的邮展上展品都有跑题现象。一是“大题小做”,如上面所说的《战士》。二是“小题大做”,如《绳索带》。三是内容拓展过度。如一部展品中讲牛奶和牛肉,然后讲到了什么牛的奶质好、产奶量高,什么牛的肉质好、产肉量高,这是可以的。但接下去又说到牛还能耕田,就用了几件素材讲述牛在耕田,那这里就是拓展过度跑题了。比如我的《驾驶汽车》邮集中,讲到喝茶有提神的功效,如在驾车感到困乏时,喝茶可以起到消除疲劳和安全驾驶的作用,这是可以的。但我如果下面再讲种茶、采茶和制茶,那就是拓展过度跑题了。对于跑题中涉及到的素材,也就失去了它的使用意义和价值。 二、关于集邮知识。集邮知识包括对素材的选用或对素材的研究和说明,我国的专题展品在专题知识上大多属上乘,但在集邮知识上有的就显得不足,主要是对素材本身的来历和知识了解不够。对于集邮知识的说明,每位评审员都是很关注的,尤其是珍罕性较高的素材。这就需要作者对每一件素材都要进行很好的研究或说明,该写的一定要写,特别是对隐性的不直观的信息更要加以说明,不能仅仅是自己知道,也要告诉他人,且说明一定要正确,不能似是而非,不能出错。如《鸽子》中有枚极限片是1955年的,但标注的却是1870年。《狗》中一件英国的航空照片信被误写成美国的“胜利邮件”;一件比属刚果的邮资片是1912年的,但标注的却是1812年。 集邮知识的字体一定要与专题知识有别,要让人一目了然,一看就知道哪些是集邮知识,哪些是专题知识。 三、素材的选用。素材选用得是否适用,是决定展品成败的一大要素。对于哪些素材是适用的,哪些素材是不适用的,哪些素材是边缘素材,在《FIP专题集邮展品评审指导要点》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运用时,有些展品还是出现了不少的不适用素材。如在邮政用品上的私人加印,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