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钟情传统选题 细节体现个性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823 更新时间:2014-9-23 9:19:06 文章录入:林辉 责任编辑:林辉 | |
|
|
制作个性化 相对于中国集邮者的循规蹈矩,Paris 2014国际邮展专题类的作者,在制作中的个性化处理,成为邮集有趣的亮点。 “求职简历”式的编排和“自荐信”式的前言。《自行车的生活》(My Life as a Bicycle)分为“个人数据、个人记录、专业经验和技能、休闲习惯和业余爱好”4个章节,看起来就是一份完整的“求职简历”。《前言》更加独特,使用书信体,开头写道:“亲爱的先生们:我正在写一封自荐信,您有没有试着把公司的一个空位置,给一辆两轮交通工具,我奉上用邮品写成的简历,请您考虑……”轻松幽默的语言让邮集变得生动活泼,93分虽然不是最高分,但是得到了专题类唯一的特别奖。 标题页的“异物”。在邮集制作中有一个共识:标题页没有必要放置较为珍罕的邮品,除非作者要表达“自己的好素材有很多”。同样是《自行车的生活》,用了更“极端”的方式说明作者对这一共识的赞同,在标题页左下角放置的竟然不是邮品,而是一张扑克牌中的“王”——画面是骑自行车的小丑。 用“R”标注邮品的珍罕度。R是英文单词Rare(珍稀)的缩写,常在拍卖目录中以“R”的多少,表示拍品的珍罕程度。在《被人类支配的动物》(Animal Subjected to man)中,作者借鉴了这一方式,有25件邮品的说明中用了3到6个“R”进行标注,既说明邮集中有很多珍罕邮品,又没让最稀有的邮品“淹没”其中,实在是用心良苦。在两件标注有6个“R”的实寄封中,其中1枚的注释为:这是Kel-loggsville邮局1817年开业前30年中,唯一已知的未贴票实寄封(stampless cover)…… 角落里的作者信息。来自芬兰的邮集《气象——从观察到预测》得到94分,距离大金奖仅有一步之遥,作者别出心裁地在目录页的左下角留下了自己的电子邮箱。原以为是年轻人才会有的创意,按照邮箱地址联系了以后才知道,作者竟是一位年过70的退休气象专家。一个不起眼的举动,体现了作者善于利用现代科技的创断意识,也为集邮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而大金奖邮集之一——《苦药片和强烈的针剂是另一类样板,邮品的包装采用很简单的方式:一层护邮袋,没有衬纸,贴片上画个框,看起来一样非常清爽;《气象—从观察到预测》则更直接,只有一层护邮袋,连画个框也省了。 体现细节的“小标题”。Paris 2014是在法国举办的邮展,《遇到一匹马》的作者是法国人,邮集使用法语没有什么不恰当。但是作者考虑到了不懂法语的参观者,在邮集每页顶部的标题、小标题下面,都加了一行英文标题,实在是很“贴心”。 除上述“亮点”之外,还有很多展现作者“用心”的细节,非常值得参观者细细品味。专题集邮诞生逾半个世纪,遵循的《规则》不断修改完善适应时代的发展,一个成熟的专题集邮者应该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意识,不唯《规则》,不唯专家,敢于在邮集中展现个性化思维,避免千篇一律。 另一方面,过分追求创新很容易误入岐途,舍本逐末,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因此,把握好创新的“度”是每位邮集作者面临的考验。 素材之间的均衡性 尽可能展示不同种类、国家、时代的素材,是制作高水平专题邮集遵循的重要原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作者“忽略”均衡性的现象普遍存在,此次邮展亦是如此,包括得到高分的邮集。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试图使用更多的珍罕邮品。 以《遇到一匹马》为例,33枚史前邮品乍一看“古封”林立,非常震撼。但是仔细分析,这些经由马匹传递过的邮件,不少是16、17世纪法国Grand Ecuyer邮驿实寄封(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官方邮驿),除了地点、年代、戳记不同,本质上应该是类似的,却被作者分在不同的章节,讲述不同的内容。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被人类支配的动物》,多枚标注有“R”的实寄封,有效信息仅仅是邮戳上的地名,其来源可能与某种动物有关,而这些戳记使用的时间很短。 《气象—从观察到预测》在素材均衡性方面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整部邮集使用了联合国、朝鲜、汤加等8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4张邮票设计稿。在与作者的通信中就使用如此大量的设计稿进行了讨论,作者承认此次邮展评审员的评语中明确地指出了这个问题。他对花了很多钱买到的这些评价并不高的邮品非常懊悔,表示将会对邮集进行大的修改。 恨不得把“好东西全用上”是很容易理解的心理,不过类型相似的“好东西”吃多了难免会“腻”,甚至是“烦”。在《葡萄树和葡萄酒——上帝、太阳和大地的礼物》中看到第7枚BLP信卡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感觉。 第二类是对普通邮品的选取过于随意。 《苦药片和强烈的针剂》中,使用了比利时不同时期16枚广告邮资片,大多非常廉价;《鹦鹉——难以置信的美丽生物》(75分)出现了6枚澳大利亚、新西兰土著地名戳;还有一部展品,一个章节中竟然有16枚法国宣传戳。 有些作者把关注的焦点全部放在了中、高档素材上,对于价格不高、获得比较容易的普通邮品,往往是合用就留,不知不觉就造成某一类素材越来越多,整部邮集看起来十分单调。 难觅中国邮品的身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