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是: |
![]() |
剖析《图书》邮集(中) | 热 ★★★ | 【字体:小 大】 |
剖析《图书》邮集(中) |
作者:王志刚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16 更新时间:2011-9-22 ![]() |
|
《图书》邮集中使用了3枚马尔雷迪广告邮简,其中一枚是印刷折白变体;而使用的1枚马尔雷迪广告邮资封,则是该品种素材在专题邮集中首次出现。 《图书》邮集所使用的重要性较高的邮品,有的是仅存品,有的存世个位或两位数。如被美国林氏( Linn’s)列为世界珍邮的“斐济时报快递”邮票,邮集中使用了1870年年初版1先令旧票和1871年第二版1先令旧票(均为全套最高面值)各1枚,据Alford研究,前者存世15枚,后者存世仅4枚。又如立陶宛1997年错票,因多一个字母“i”未发行,据知仅有一版25枚流出,修改后另制版发行。再如澳大利亚塔斯玛尼亚1893年实寄的广告邮简(私人订购邮政用品),存世极少,实寄过的目前发现仅有3枚,邮集中使用的这枚为存世品相最好的。邮集中使用的几件中国印样,也富有特色,有些以前还尚未公开展示过。如新中国第一个小本票“童话咕咚”封面试印样,为最终采用印色的方案,含4个小本封面,据知此印样存世仅约5枚。又如1989年“纪念孔子诞生2540周年”8分票分色进度试印样(一组共5枚),据记录,只在2003年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有过一件(组)付拍成交。再如1995年“孙子兵法”5()分票试印样直四连,印样的背景色、刷色和序列编号字体,均与发行票有区别,非常少见。 总之,《图书》邮集编组过程中的素材选择,一直把拉格在讲课中提到的“不常见珍罕品随处可见,并有一些顶级珍罕品”作为必须达到的底线,因而在品相和珍罕性一顼上,得到了27分的较高分数。 四、外观 与2009版《图书》相比,邮集的最大变化之一是制作改成了大贴片(
|
文章录入:林辉 责任编辑:lh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