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福州市长乐区集邮协会 >> 集邮文艺 >> 专题集邮 >> 创作思路 >> 正文 今天是:
   进步很大 差距不小——中国2009世界邮展专题类展品观感         ★★★ 【字体:
进步很大 差距不小——中国2009世界邮展专题类展品观感
作者:李少可    文章来源:转载文章    点击数:1505    更新时间:2009-7-12    

进步很大 差距不小
                            ——中国2009世界邮展专题类展品观感

中国2009世界邮展已落下帷幕,我国参展的邮集收获了三枚大金奖,一枚国家大奖的好成绩,可喜可贺。笔者作为一名专题集邮爱好者,远赴洛阳观展,共4天时间,除一天到牡丹园、龙门石窟游玩外,三个整天都呆在展厅,不买邮品,不盖戳,不排队看珍邮,几乎都在专题类展区,96部专题邮集逐部看个究竟,就算这样还觉得时间远远不够,仍有部分邮集没有细细观看;这次观展,重点在观摩国外的邮集。看后,我大开眼界,大呼过瘾,在惊叹于国外专题邮集水平高超的同时,也引起深深的思索:我们的优势与差距在哪儿?10年来,我们是否进步了,将来又如何发展?笔者试用“进步很大,差距不小”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教。
          进步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获奖奖级有了大幅提升。
         
      笔者把这次邮展与10年前1999年北京世界邮展作一比较,首先表现在参展的规模上,1999年参展的专题类展品为23部,而这次是31部。增长了35%。其次是表现在获奖的奖级上,1999年获得7个大镀金奖,8个镀金奖,8个大银奖,而这次获得1个金奖,13个大镀金奖,13个镀金奖,3大银奖,1个银奖。获得大镀金及以上奖刚好翻了一番,大银奖及以下则减少了一半,这是非常可喜的成绩。《阳光》还是我国专题邮集在世界邮展历史上获得的第二个金奖。
          2、国家级邮展评审日趋成熟。
         
      2008年10月在南昌举办的全国邮展,可视为这次世界邮展的选拔展。这次世界邮展中31部专题邮集有28部参加过南昌全国邮展,5部获金奖,15部获大镀金奖,7部获镀金奖,1部获大银奖。而在世展上这28部邮集获金奖1部,大镀金奖11部,镀金奖13部,大银奖2部,银奖1部,对比一下奖级上下差距不大,其中有13部邮集的获奖奖级是一样的,12部只差一级,可见,南昌的评审是客观的,是适用FIP评审规则以来,国家级邮展中评审水平最高的一次,最接近于世界邮展上国际评审员的打分水平,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我们曾经有过在国内邮展中获大金、金奖的专题邮集参加国际、世界邮展只获大银奖、银奖,连降三、四级的记录。评审水平与国际接轨,这也是我国专题集邮水平提高的一大标志。
          3、选题新颖、明了。
         
      我们不妨把国内外的选题作一比较,不难发现创新性的选题大部分集中在我国的邮集上,如:《阳光》、《风》、《疼痛》、《钱》、《吸烟》、《鞋》、《她——在他的眼里》,其中的《疼痛》、《鞋》还是第一次在世界邮展上出现。而国外的邮集大多是老选题,如:《世界童子军》、《孩子们
      孩子们》、《横帆船的历史》、《红十字运动》、《鸟》、《花》等等,虽然有一些创新的题目,但并不讨巧,甚至还令人费解,如:《我就是我》,乍一看题目根本就不知道要讲什么,看了邮集才知道是讲青蛙。《第一个太小,第二个太高》、《你的一切》两部邮集同样令人纳闷,前者原来是讲小矮人与巨人,后者是讲基督教的。笔者认为,邮集的题目不是让人猜谜语,还是简洁明了的好。
          4、故事性强、有趣。
         
      专题邮集要讲故事,是我国最近十年来最提倡的,全国集邮联三次举办的国际邮展培训班上,来讲课的国、内外专家都非常强调这一点。2007年在杭州的国际邮展培训班上,陈为乐先生更是振聋发聩地大声疾呼:专题邮集的灵魂在于:思路、思路、思路。他还风趣地说,专题邮集编好一定要请自己的爱人看看,她如果能看懂,爱看,说明你编得还行。他特别地强调专题邮集要让初中水平的人看得懂、爱看。这几年我们参加国际邮展的机会也多,眼界也随之打开,在国外优秀的专题邮集上,我们也学了不少,所以,对专题邮集的故事性与趣味性理解得较为到位,编的邮集拓展合理,富有情趣。如:《疼痛》、《钱》、《鞋》、《阳光》、《图书》、《儿童》等等。
         
      笔者特别欣赏《疼痛》与《钱》这两部邮集,故事性与趣味性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疼痛》分为七章:“引起疼痛的原因、疼痛扮演的角色、感受疼痛、认识疼痛、防止疼痛的方法、快乐的疼痛、无痛的世界”。纲要涉及到疼痛的方方面面,其中第6章“快乐的疼痛”拓展合理,富有生活情趣。第7章“无痛的世界”:没有疼痛的时候,既有欢声笑语,又潜伏着危机,如艾滋病的传播,往往因为没有疼痛的报警,使得人们没有对它产生应有的重视,才导致了迅速蔓延。作者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他没有板着脸孔在给人做医学方面知识的说教,而是在展品制作中,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感情,通过一枚枚邮品,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着疼痛与人一生的关系,所以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打动了观众。每一张贴片上都运用贴切的邮品进行生动的描述。笔者在展场三天,看到人来人往的,来看这部邮集的人也特别多。《钱》的第5章“让钱更有意义”也拓展得好,不仅吸引了许多观众,还特别有教育意义。
         
      作者精益求精的修改与制作也使邮集显得更为生动活泼。《水》的作者王宏伟先生是《中国集邮报》的编辑、记者,接触的面广,认识的人多,他就虚心接受各方面的意见,去年南昌邮展后,他两次对邮集作深度修改,把原来的11章整合成9章,使纲要更为简明、合理,素材的更换与调整,使故事更为流畅。《鱼》在讲故事方面比起南昌邮展也有较大的进步。
          差距不小也表现为四个方面:
          1、获奖的档次低。
         
      这次邮展评出大金奖7个,金奖10个,我国仅获得1个金奖。据笔者统计17个大奖中,德国3个大金奖,成绩最令人瞩目,以色列3个金奖,紧随其后,瑞典2个,英国、法国、比利时、巴西、韩国、挪威、奥地利、芬兰、中国各1个。有人或许会为这次我国专题邮集获得一个金奖,13个大镀金奖而沾沾自喜,甚至于以专题集邮大国或专题集邮强国来论的话,那就是太自不量力了。试想如果除去东道主的因素,大镀金奖还会这么多吗?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离专题集邮强国的路还很漫长……
          2、邮集的规模小。
         
      获得大金奖、金奖的邮集全部是8框的,而我国参展的31部里仅有2部是8框的。根据《FIP邮展总规则》:在FIP邮展上已获得过85分或更高分的展品都统一配给8平方米的展框。也就是说一部邮集只要在获得世界邮展大镀金及以上奖以后,再次参展就要扩充为8框。
         
      经笔者查询有关资料,近10年,我国的专题邮集在世界邮展上获得大镀金奖的有12部,分别是《昆虫》(我国第一部获得世界邮展大镀金奖)、《鹰》(2001年、2004年两获世界邮展金奖)、《风》(1999年(五框)、2000年(八框)、2006年(八框)三次获世展大镀金奖)、《说茶》、《鱼》、《海船货运》、《夜》、《拱桥》、《自行车运动》、《阳光》、《咖啡》、《马——从驯化到野化》。这12部中扩为8框的仅有3部,除《鹰》两次获得世界邮展金奖后,这次没参展,另两部是《阳光》与《自行车运动》。而令人遗憾的是《昆虫》与《风》从8框变回5框,《鱼》随着主人的英年早逝而拆散。《说茶》、《咖啡》、《马——从驯化到野化》还停留在5框,《夜》与《海船货运》已不大露面。
         
      再看国外大金奖邮集的经历:如《车轮的机会——自行车世界》2002年获世展大镀金奖,2004年扩为8框首获世展金奖,2005年又获金奖加国际大奖,2006年再获金奖。《如果你想成为我的门徒》2002年获世展大镀金奖,2004年西班牙世展获金奖加特别奖,2006年华盛顿邮展又获金奖加特别奖。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德国Koenig,lutz先生的《鸽子—在自然环境下的巨大差异—被人类驯养和让人钦佩》邮集刚刚在2008年以色列世界邮展上还是5框的,获得了88分大镀金奖。不到一年的时间立刻扩为8框,这次以95分荣获了大金奖加评委会祝贺奖。
         
      而我国的一些世展大镀金奖邮集已转手他人。获奖邮集转让过快也是造成邮集规模小,获奖低的另一大原因。没有一种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与执着。10年前,梁鸿贵先生(1999年、2009年两次世界邮展的评委会主任)曾说:“我能当评委主任,你们获金奖,一是中国实力增强,有实力就有发言权,专题集邮也要讲实力;二是专题集邮还没有在世界邮展上拿个大金奖,国家大奖,希望你们努力啊!”1999年北京世展上的7部大镀金奖邮集,除《鹰》磨成金奖之外,其余的皆原地踏步或退步。十年过去了,梁老的愿望仍未实现。
         
      这次世界邮展评出了1个金奖,13个大镀金奖,不知能否从中脱颖而出1-2部邮集,向世界邮展金奖或大金奖冲击呢?像《疼痛》、《风》、《钱》、《图书》等都是不错的选题,再加上《咖啡》、《阳光》。只要作者抓住契机,不急于转让邮集,先扩为八框,打好基础,我们相信那一天应该会来临的。
          3、素材有差距。
         
      FIP专题委员会主席达缅·拉格关于“珍罕性的评审”是这样讲的:评审珍罕性的最高分为20分。珍罕性是与重要哇一起评审的,珍罕性必须建立在重要性的基础之上。展品中拥有常见素材的,可得8分;每框最少有2件不常见或极少见邮品的,可得9-10分;不常见或极少见邮品随处可见的,可得11-12分;不常见或极少见邮品随处可见,并且有一定数量的珍罕品的,可得13-15分;不常见珍罕邮品随处可见但没有“顶吸”珍罕品的,可得17分;不常见珍罕邮品随处可见,并有一些“顶极”珍罕品的,可得18-19分;珍罕邮品和“顶极”珍罕品随处可见的,可得满分。
          纵观国外获高奖的邮集,素材集中体现了五多:史前封多、邮票设计图稿多、试印样多、古典邮票多、早期邮戳多。
          仔细看看那些获高奖的邮集,我们不难发现,不常见和“顶级”珍罕品随处可见。
         
      获大金奖的《世界童子军》这部邮集在2006年华盛顿世界邮展上以91分获得了金奖,仅过两年即获得了大金奖,其进步是令人惊叹的,用珍品林立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128张贴片有50多件珍罕品。站在邮集前,一眼望去,满眼的史前封、设计图稿、印样、空难封、火漆封、早期邮戳、古典邮票与实寄封,细读集邮说明才知道其中有不少都是唯一的一件或存世量只有几枚的。其中有1944年波兰的土豆邮戳,Makfekingl900年邮票和4枚折白变体票及1枚存世只有4枚的首日实寄封,1937年荷兰第五届世界童子军大会,用齐伯林飞艇运输邮件,在新泽西降落时发生大爆炸,留下的一枚空难封……
         
      大金奖《鸽子》展出2枚1778年信鸽邮件,8框展品中共有英国、尼泊尔、阿根廷、印度等国家7张邮票设计画稿。其中第一框就有三枚画稿,一枚是英国采用邮票图稿,一枚是阿根廷1979年鸽子邮票设计图稿,还有一枚是斯洛伐克采用邮票图稿。
         
      金奖《鸟,我们如何识别它》第一框也展示了2枚1839年信鸽邮件,用火漆把羽毛粘在信封上表示加急与快递。1733年、1856年史前封两枚;第二框展示一枚1811年盖鸟圆戳的史前封,1856年德国鸟邮戳,都弥足珍贵。
          大金奖《如果你想成为我的门徒》同样体现了三多:古典邮票多、史前邮戳多、试模印样多,其中有存世唯一一枚的套色移位印样。
         
      以96高分获大金奖加特别奖的《罗兰骑士的雕像》里的史前封、试印样、邮票图稿很令人惊讶,笔者数了数,史前封有21枚,最早的是1625年的,试印样(包括试模印样与试色印样)共有14枚,邮票设计图稿6张。
         
      大金奖《孩子们,孩子们》里展示的1840年5月6日首日实寄的马尔雷迪邮资封就非常珍罕,可以说是这部邮集的镇集之宝。马尔雷迪邮资封、邮筒,在专题邮集上屡见不鲜,但都不是首日实寄的,就算传统类大金奖《世界第一套邮票》里展示的三枚马尔雷迪实寄邮资封,也分别是1840年5月9日、5月15日和10月30日的。足见这枚1840年5月6日首日实寄封是何等的珍罕。
         
      金奖邮集《化学史》上对变体邮票和错体邮票的研究与展示以及早期的邮戳,大金奖《横帆船的历史》上的丹麦Karavel邮政用品的研究与展示,都是专题邮集上十分重要的素材。
         
      再看我国的展品上也有以上所提到的一些素材,但还没有做到随处可见,只是有那么几个散落在邮集中。最大的差距在于古典邮票、史前封与邮票设计图稿。我们也有一些邮集上有邮票设计图稿,但差不多都是朝鲜与蒙古的,或一些非洲小国的,重要性要差得多。史前封则明显要比国外的少。对古典邮票的收集、研究与展示也存在严重不足。大镀金奖邮集《自行车运动》的作者李静波先生与我一起看完芬兰的与英国的两部自行车邮集后,深有感触地对我说,老外的邮集上有不少重量级的邮品,好的邮品顶好,但低档的邮品也不少。他认为自己的邮集上素材比较平均,顶级的邮品不多,但很低档的也没有,而国外的两部自行车邮集上顶级邮品随处可见,最后的评审还是与人家有差距。三部自行车邮集芬兰的大金奖,英国的金奖,李静波先生的大镀金奖,可见,素材的珍罕性就是决定奖级高低的最关键因素。
          4、思想还有待解放。
          最后说一说,中外观念的不同也是引发差距的原因之一。总体给人的感觉是外国人编专题邮集比我们灵活。我们有太多的限制,甚至于抹杀了一些人的创新性。
          拉格的话已经很明显了,就是如果空间允许和这套邮票有其重要性可以同时展示整套邮票。
         
      邮政用品的展示、贴片的规格、全套票的展示,三个问题,要是在我国不少人肯定会搬出规则来要怎么怎么样的,但是达缅·拉格却在强调“人”:“评委会达成一个妥协”、“贴片有足够的位置”、“你编的时候能留足足够的空间,你认为这邮品有足够的重要,就可以展出全套的”;“你觉得使用方便,征集员愿意携带就可以用大贴片”。这分明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对于规则要灵活的遵守,千万不能死守,人与规则之间,人应该更重要,更有主观能动性。
         
      在展场上,笔者也充分感受到了,外国人观念的解放,对规则的灵活变通。许多邮集不仅是大贴片,还有的是A4纸大小的贴片,贴片的颜色、衬纸都很自由。对素材的运用也是灵活多样,有一些大奖的邮集上出现了未曾使用过的挂号签条,挂号收据,边缘邮品也频频出现,甚至还有个别非邮品,没有人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也不见得被扣分,人家还照样拿大金奖。
          所以笔者大胆地说一句:死守规则者“死”,活用规则者“活”。

文章录入:林辉    责任编辑:lh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专题集邮素材的运用
    重视国际评审员对邮集的点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首 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法规 | 集邮论坛 | 加入收藏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 2009 cljyx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福州市长乐区集邮协会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龙景路长乐邮政大楼2F
    邮编:350299 电话:0591-28886209
    闽ICP备130001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