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是: |
![]() |
浅析“马尔雷迪”邮品在全国邮展专题类展品中的使用 | 热 ★★★ | 【字体:小 大】 |
浅析“马尔雷迪”邮品在全国邮展专题类展品中的使用 |
作者:徐 洪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42 更新时间:2012-8-20 ![]() |
|
“马尔雷迪”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邮政部门正式发行的邮政用品,包括邮资信封和邮资信简两类。与邮票鼻祖——黑便士同时于 纵览本次全国邮展专题邮集中使用的马尔雷迪,绝大多数使用的都是邮资图所反映的直接信息,如人物、天使、动物、帆船、通信、酒(水)桶、雪橇等。而且运用得准确、恰到好处。例如江苏陈福宝的银奖邮集《狗——我的自述》,用了一枚实寄的1便士马尔雷迪邮资封,说明为:“‘狗挤人缝’,充分体现了狗与人类和谐相处。”非常准确地应用了马尔雷图案上的一个信息,突出了章节的主题。还有北京田巍的大镀金加特别奖邮集《船上生涯——一个老船员的自述》,一下子竟然编入了三枚马尔雷迪,分别用来表现“”先祖乘船创业,、“在船上打工”和“回到家乡旧码头”,都是直观准确的马尔雷迪“A级”信息,而且安排得自然和谐、恰到好处。不过在一部邮集中重复使用同一素材达三件,是否合适?有无相关规定?还有待探讨。其他诸如内蒙古张雪颖的银奖邮集《手》、广西朱文海的银奖邮集《水与人类》、上海方鹤根的镀金奖邮集《帆船运动》等,也都属于直接使用马尔雷迪图案信息,虽贴切无误却显创新不足,给人以一般化的感觉。 对比之下,有几部邮集在使用马尔雷迪信息时,就进行了引申拓展,令人耳目一新。比如陕西陈德芬的镀金奖邮集《佛塔》,使用了一枚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邮集作者在使用“马尔雷迪”时,不知是为了提高素材的珍罕性,还是确实要应用其上的信息而没有用好,出现了让人如坠五里雾中的感觉。如一部表现森林的邮集,用了一枚实寄的1便士马尔雷迪邮资封,却没有任何说明,让人摸不着头脑;还有一部表现环保的邮集,用了一枚全新的2便士马尔雷迪邮简,原意可能是想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却没有点晴之笔,令参观者莫名其妙,白白浪费了一件珍贵的素材;一部题目为《水》的专题邮集也犯了同样的毛病。 总之,马尔雷迪不愧于“专题信息之王”,不谈它的古典地位,仅就触目所及的60多种直观信息,就足够满足一般专题邮集。如果你展开联想的翅膀,根据邮资图案和其邮史信息,则会进入更加宽泛的思维空间,发掘出意想不到的专题信息。将好素材用好,自然会使你的邮集画龙点晴、锦上添花。
|
文章录入:林辉 责任编辑:林辉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