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是: |
![]() |
《哥伦布的伟大发现之旅》邮集编组感受 | 热 ★★★ | 【字体:小 大】 |
《哥伦布的伟大发现之旅》邮集编组感受 |
作者:郭金山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79 更新时间:2013-9-3 ![]() |
|
笔者的五框专题邮集《哥伦布的伟大发现之旅》有幸参加第三届东亚邮展并获得大镀金奖。作为一名专题集邮的新人,在感到欣喜的同时,笔者深知邮集的制作越来越讲究,越来越精美,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在此,笔者把编组这部邮集的想法和感受写出来,希望得到前辈和同行的指正。 一、选题是根本 笔者认为,题目选得新而准,就意味着完成了邮集制作的一半任务。选题的路子大多是以自己现有的邮品为基础,按照内容去收集所需的邮品,立足于创新。笔者最初给邮集定名为“哥伦布”,后来认真地检查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邮品,感觉距离五框的要求有一定差距,纯粹用这些邮品编组五框《哥伦布》邮集是不可取的。邮集需要进行合理的拓展,标题也需要进行修改。 哥伦布受到马可·波罗、郑和、哥白尼等人影响,一生从事航海活动,因此,应该让有关的历史背景占据一定的比例,笔者脑海中灵光一闪,想到了“哥伦布的伟大发现之旅”这个标题。为了在邮集中反映之前的历史背景,笔者觉得还应该加一个副标题。经过反复思考和请教华夏专题邮会的李伯琴会长,笔者最终将副标题定为“历史背景和发现新大陆以后……”。 二、编组是关键 要编组一部成功的邮集,必须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去拓展新的内容。题目确定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整理提纲和有关素材。 开始,笔者把邮集分为八章,后反复推敲、请教专家,决定改为六章。 第一章为“新大陆人的迁移及其文化”,主要讲冰河时期人类就从当时的亚洲大陆迁居到美洲。千百年来,居住在美洲大陆上的印第安人建立起了一定规模的自给自足的社会,土著居民中有着自己的经济和文化;第二章为“哥伦布以前曾飘洋过海的人”,主要讲来自欧洲的维京人、明代航海家郑和、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等;第三章为“发现新大陆的时代背景”,主要讲马可·波罗、达·芬奇、哥白尼等;第四章为“西班牙王国的梦想”,主要讲伊比利亚半岛、伊莎贝拉王后、斐迪南德国王等;第五章为“发现新大陆”,主要讲地中海贸易和远航条件、哥伦布航海之旅、大西洋彼岸等;第六章为“发现新大陆以后”,主要讲大航海时期、移民新大陆、新大陆的变化和欧洲的发展、历史的评价等。 三、素材是保证 笔者认为,这部邮集的素材具有以下一些亮点。 一是素材丰富多样。邮集涵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邮品,如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士、波兰、印度、加拿大、芬兰、秘鲁等国;二是邮品的时间跨度大:早期邮品(1915年以前)占32%,中期邮品(1945年以前)占37%,后期邮票占31%;三是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素材应有尽有,如第1章第1节第3贴片中有1877年6月10日马德里寄波里西亚的免资实寄封,盖克里斯立柱纪念戳;第4贴片中有 这部邮集在素材方面的不足,正如国际邮展评审员焦晓光在现场点评展品时所指出的,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纲要对历史背景的论述不够,二是贴片上采用的邮品不丰满,只能算“中上”。国家级邮展评审员王洪新还建议笔者将邮集从六章改为五章。这些建议,为笔者将邮集更上一个台阶指明了方向。 四、外观是“门面” 新颖、美观的外观,是邮集能够引人入胜的“门面”。在第三届东亚珠海邮展上,评委会主任焦晓光在点评笔者的邮品时指出:参展者没有机会向评审员和观众介绍展品,因此应尽量将展品做得精致和漂亮些,就像商店门面的装璜和商品的包装所起到的效果。 为此,笔者在展品外观的制作上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一、将整部邮集的贴片进行对比,并做到对称。如果对比与对称处理得当,展品的外观一定精致美观,颇有新意。怎样才能做到对比与对称呢?笔者在每张贴片的布局上尽量采用不同的方案,不仅有鲜明的对比,还有合理的对称,色彩的搭配也尽力做到协调。在不同的贴片上,笔者尽量使用不同的排列方式,如果每张贴片的排列方式都差不多,就显得过于单调和乏味了。 2、邮集的说明文字尽量做到生动、简练,贴片一目了然(笔者发现,评审员在每部邮集前停留的时间很短,平均不超过一分钟,除非个别展品存在争议的。) 3、框与框之间,尽量做到衔接连贯。 |
文章录入:林辉 责任编辑:林辉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