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福州市长乐区集邮协会 >> 集邮文艺 >> 专题集邮 >> 素材应用 >> 正文 今天是:
   珍罕+珍罕=高奖  你认同吗?         ★★★ 【字体:
珍罕+珍罕=高奖 你认同吗?
作者:编 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434    更新时间:2013-11-25    

 

关于珍罕邮品的讨论,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情参与。从读者的来稿中不难看出,大家对于“珍罕+珍罕=高奖”的提法是不同的。大家的看法虽然高度一致,但出发点各不相同,许多观点非常独特,值得一读。

受版面所限,本期讨论只刊发了6篇文章。为了使读者了解更多的观点,本报将在1030出版的《集邮报》继续这一话题的讨论。

 

以平和心态对待珍罕邮品

邮展评审规则规定,素材的品相和珍军性占30分,其中品相占10分,罕性性占20分。这是邮展经过100多年的评审、不断完善规则的结果,其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之所以有许多集邮者形成“珍罕邮品+珍罕邮品=高奖”的认识,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邮品的珍罕性确实重要。由于邮展报名者众多,而邮展的规模和参展名额是有限的,竞争由此形成。在评审时,必须靠分数决定邮集的优秀程度,于是就得逐项打分。但许多时候,不同的奖级其实就是1分之差。89分是大镀金奖, 90分就是金奖。可见这1分就是非常重要有。珍罕性占20分,可见珍罕或不珍罕,奖级之差是显而易见的。

其二,邮品珍罕的标准,评审时相对容易掌握。以专题类评审分值为例,处理占35分。其中,题目和纲要占15分,拓展占15分,创新占5分;知识、个人的学习与研究占30分,其中“专题的”占15分,“集邮的”占15分;外观占5分;其余就是上述的素材分了。经验丰富的评审员在评审时,会掌握得很有分寸,但有些分值项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邮品的珍罕性则不然,存世量、发行时间基本是明确的、客观的。有些珍罕的邮品更是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普通集邮者也很熟悉,评审员打起分来就相对客观一些。

其三,珍罕邮品受到众多集邮者追求。不要说编组邮集的集邮者,就是不编组邮集参展的集邮者也对珍罕邮品孜孜以求。这是收藏者的普遍心理特点。有些珍罕邮品是错、变体邮票,而有些错、变体邮品其实是印刷次品,“宫门倒”、“蔡伦公元前字”等都是如此。集邮者因为偶然原因,无意获得的事例时有报道。物以稀为贵,这是收藏品的普遍市场规则。谁不想拥有一、二枚珍罕邮品呢?集邮环境如此,自然会影响到规则的制定、评审员的打分和集邮者的认知取向。

其四,邮集编组者的推波助澜。笔者认为,集邮要有一个好心态。前段时间王宏伟会士发表在《集邮报》上的关于专题邮集《水》参展心路的文章,值得一读。为了获高奖,有人背负巨债购买珍罕邮品。这样的人越多,“珍罕邮品”心态相互影响就会越严重。这对集邮活动的发展并无益处。

珍罕邮品,只是素材的一个方面。集邮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素材品种千千万万。集邮大军中能够参加高层次展览的总是少数人,但集邮者追求集邮活动中的高境界却是无止境的。集邮活动中,有的东西可以用金钱买到,有的东西则是金钱也无法买到的。让我们在集邮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吧,在集邮活动中让自己的心境安静下来吧。(李茂长)

 

高奖邮集:珍罕是必须的

任何一个类别邮集的评审百分制中珍罕性确实只占20分,但认真阅读各个类别的评审规则与指导要点,字里行间你会发现珍罕性又不仅仅是20分。

首先,珍罕性是与品相一起评分的,合计30分,邮品的品相决定着邮品的珍罕性。说白了,珍罕性高的邮品其品相一定是好的。反之,品相差的邮品不能称其有多高的珍罕性(遇难邮件除外)。

其次,珍罕性决定着处理与重要性,此项也是30分。先说展品的处理(20),“展品的处理可以体现参展者在其选题范围内创造一部均衡又独具特色展品的能力”(《FIP传统集邮展品评审指导要点》)。“独具特色”,首先要拥有独具特色的邮品。你有我有大家有的邮品,哪里会有特色可言。再拿集邮的重要性(10)来说,“集邮的重要性”标准要求根据其范围来评审参展者所选主题的集邮价值、主题的困难程度以及该展品的集邮趣味性(《FIP竞赛性展品评审总规则》)。比如,一部《清代邮票》邮集与一部《1992-2000编年邮票》邮集相比,很显然前者的珍罕性要超过后者,集邮的重要性也不可同比。

再如专题集邮展品的处理(35),包括题目与纲要、拓展、创新。专题的拓展要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要合理地向珍罕性邮品拓展。其创新除选题与思路的创新之外,还包括邮品的发掘与创新使用。没有珍罕邮品的支撑,专题展品的拓展与创新往往是无本之木,令人乏味。

第三,珍罕性还决定着集邮的相关学习与个人的学习与研家,此项是35分。越是珍罕性的邮品,越有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越能体现作者的集邮学习与研究。珍邮的产生都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如改朝换代、战火蔓延、天灾人祸、社会无序、常识错误、个人作祟、机缘巧合等因素,呈现的是邮品,承载的是历史与变迁。对珍罕邮品的背景与内涵的挖掘,需要作者不断地学习积累与研究。当把这些知识做出恰如其分的表达时,就大大增加了获高分的几率。

第四,外观虽然仅有5分,但包含的内容不少,可以理解为邮集画面的匀称与美观,也可理解为邮集对人的吸引力。从观赏的角度来看,一部高奖邮集除整洁美观的制作之外,还需要有抓住观众与评审员眼球的邮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年代久远、古色古香、存世稀少是另一种外观。

总之,珍罕性虽然只有20分,但其不是孤立的,会直接影响其他评分项目。 珍罕性是一部邮集的基础,特别是高奖邮集,如果没有珍罕性作为支撑,一般是很难获得高奖的。笔者曾戏言:一部专题邮集思路再好、创新再强,如果没有珍罕性邮品,最高只能获镀金奖。

尽管珍罕性很重要,会影响总体评分,但“珍罕邮品+珍罕邮品=高奖”的公式还是错误的,邮展与评审是分类别的,各类别的要求也有不同。

传统类、邮政历史类、邮政用品类、航空类、航天类应该是“珍罕邮品+深度研究=高奖”;专题类、极限类应该是“珍罕邮品+创新思路=高奖”。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邮品的珍罕性一定要在选题的范围之内,或者与主题的拓展,或者与故事的展开息息相关。珍罕的邮品要切题,切忌牵强附会。为了珍罕而珍罕,是花钱买罪受,效果也不会适得其反。(李少可)

 

与集邮本意渐行渐远

邮集想获高奖,珍罕邮品一定要多。在一些邮集作者的心目中,高奖就等同于珍罕邮品。为了追求珍罕邮品,许多集邮者不惜重金四处求购,有的甚至背负巨债。集邮的本意是为了怡情益智,为了追求快乐,如果为了获得高奖,甚至负债累累,岂不是和集邮的本意背道而驰了吗?

笔者认为,邮集过度强调珍罕邮品,将出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产生贵族化倾向。现在,不少人住宅要豪宅,汽车要豪车,穿着要高贵,戴表要优雅。如果参展邮集也追求珍罕,追求高档,追求品位,将把集邮引向贵族化。这是不应提倡的,是不可取的。试问,珍罕邮品是无穷尽的吗?可以无限追求呢?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势必抬高珍罕邮品的价格,制造虚假的繁荣。

 二是影响集邮大众化。集邮本是高雅的娱乐活动,男女老少都可以玩,钱多钱少都可以玩。如果大家都追求珍罕,那么绝大多数处于工薪阶层的集邮爱好者是玩不起的,更何况那些没有经济来源的青少年集邮爱好者。我们天天讲集邮要抓普及,集邮要深入社区、校园、军营、农村,如果集邮者把主要的精力用在追求珍罕邮品上,用在得国际大奖上,集邮的普及和大众化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和雾里看花。

三是制约集邮的可持续发展。收藏邮品是正确的,但不能过分追求珍罕邮品。集邮号称“王者之好”,可如果不善于引导,不善于启发,集邮事业绝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就算中国的邮集在国际邮展上得了高奖,为国家赢得荣誉,可光靠几部获大奖的邮集,能说我们的集邮事业兴旺发达了吗?

因此,“珍罕邮品+珍罕邮品=高奖”,笔者绝不认同。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大力推广开放类邮集、一框类邮集,甚至是一页邮集。更要提倡集邮与时代相结合,与时势相结合。当前,我们的邮集应该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应该大力宣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大力提倡共圆“中国梦”,引导集邮者发挥正能量。离开了时代的要求:再多的高奖也无意义。(黎泽重)

 

珍罕邮品不能保证高奖

首先,“珍罕邮品”与“高价”并不能划等号。珍罕必然导致邮品价格高昂,高价邮品却不一定都是珍罕邮品。比如庚申年猴票,目前的市价虽然高达1.2万元,但其发行数量有400万枚之多,存世量并不少,因此其并不能列入珍罕邮品之列。

其次,从邮展评审规则来看,各类邮集中,素材的珍罕性占到总分的五分之一,即20分。而展品的处理、重要性以及知识、研究性占到总分的一半以上,理应有所侧重。

再次,评审规则申明确指出:“从评审的角度上看,有些邮品除了珍贵之外,与专题并没有联系或没有明显联系的,是不能用在展品之中的。”换言之,邮集在编排上也很有讲究,如果珍罕邮品处置不当,是不应该起到加分的作用。比如,将珍罕邮品置于第一页,即前言和纲要页,现在已不能得到加分,就是例证。在今年某地的邮展中,有两部航天邮集参展,结果搭载封多的邮集得分反而低于搭载封少的邮集。这是又一个例证。(如雪)。

 

邮集获奖不能光靠珍邮

笔者的五框邮集在刚刚闭幕的第二届“瓯越杯”全国邮政用品集邮邀请展上获了奖,十分高兴。在长期的邮集编组中,笔者深深体会到:编组邮集不能光靠珍邮,但是应尽力增加珍邮。

邮集是专题知识、集邮研究、邮品素材等综合能力的体现。一部五框邮集,仅仅靠几枚珍罕邮品支撑是远远不够的。集邮者在编组邮集时,绝不能盲目追求珍邮,因为珍邮价格高,一般集邮者是承受不起的。对于工薪阶层的集邮者来说,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酌情购买珍邮。

正如王宏伟会士所说:“生活第一,集邮第二。”邮集中适当地增加珍邮,以提高邮集的档次,这是邮集编组者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邮集编组对待珍邮的应有态度  (姚安琪)

 

用萝卜雕出玫瑰,那才是真功夫

有人说,现在的邮展展的是财力。看现实,的确如此。如果一部邮集没有几个重量级的所谓珍罕品,根本就没有参赛的资格,更别想拿什么奖牌了。

说到这里,笔者就在想,邮展到底要展什么?这也是困扰集邮者的一个很实际的问题。而现实又是邮展的档次和规模越来越高,观众却越来越少。为什么?看不懂。最多是看一下这枚邮票很值钱而已,不可能留下长久的记忆。

有人说,邮集就得讲故事,当然说的主要是专题邮集了。其实,无论是专题类、开放类、现代类,还是邮政史类、邮政用品类等,都应该讲清楚一件或者几件事。讲不清楚,那等于瞎折腾。就像写一篇文章,即使用尽了华丽的词语,如果没有说明白要讲的主题,那还能是文章吗?要讲清楚一个故事,是不是必须把那些存世孤品、错变体票、试模印棒等拿来才能说月这个故事呢?只怕未必。可能个别的地方需要这些邮品来说明一段历史,而大部分地方只要讲得清楚,讲得生动,集邮者看了感兴趣就可以了。

许多动画片都是老少皆宜的东西,为什么?朴实有趣呀!有人说,邮集是给评审员看的。可不是?真是“硬道理”。试想,在大型邮展上,评审员根本不可能去一部一部邮集仔细研究,看你的邮集是否讲得清楚和精彩,是否组织得有水平,大多只看所谓的珍罕品,或者凭印象。一个参观者要仔细品读所有邮集都需要若干天,评审员又如何能在短短的时间做出仔细的评审呢?笔者也看过一些邮展,说实话,除了看看所谓的珍罕品,真没看到几部一看就明白而且有意思的邮集。笔者以为,制作好一部邮集,找一个不集邮的人看看,如果他能看得懂,那这部邮集就一定是部好邮集。因为邮集是要展览的,是给观众看的。普通人都看不懂,这个邮集还有什么展出的意义呢?

有人说,邮展是竞技集邮,是高精尖的比赛。但是它毕竟是展览,让观众来看的展览,不是给评审员和参展者搞的“二人转”。体育比赛也有奥林匹克,为啥大家喜欢看,因为它是大众化的,是大家平时锻炼的一部分。

其实,要做一桌大众的盛宴,未必那些山珍海味就是盛宴,因为那些东西只要有钱就能买来。如果能用最普通的菜品做出味道不一般的东西,用萝卜雕刻出玫瑰比花园里摘一朵玫瑰更有味道,那才是精品。邮展为什么现在越来越难办,越来越没人看了?就是因为邮展已经脱离了大众,成了孤家寡人了。(骆延峰)

 

文章录入:林辉    责任编辑:林辉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首 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法规 | 集邮论坛 | 加入收藏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 2009 cljyx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福州市长乐区集邮协会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龙景路长乐邮政大楼2F
    邮编:350299 电话:0591-28886209
    闽ICP备130001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