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是: |
![]() |
感悟专题集邮与传统集邮 | 热 ★★★ | 【字体:小 大】 |
感悟专题集邮与传统集邮 |
作者:骆庆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047 更新时间:2014-7-15 ![]() |
|
不知不觉间,集邮已经陪伴我走过30载难忘岁月。30年来,我对专题集邮情有独钟,先后制作过十多部专题邮集,从校园中牛刀小试的《健康的诉说》到十年磨一剑的《疼痛》,还有《疫苗》、《穿越战火的天使》等,对于专题集邮,尤其是医学专题集邮,我有很深很深的感情。 《疼痛》获得世界邮展大镀金奖后须扩充到八框再参展,这令我左右为难。说实话,一般的邮品我有很多,但珍罕的邮品却极为欠缺,因此,邮集扩充后很可能面临降级的命运。如果我再做一部医学专题邮集参加全国邮展应该不难,却又缺乏挑战性,我更加希望在另外一个领域有所建树。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位集邮家手里看到一批上海大东版孙中山像普通邮票,便一见倾心,恨不得马上收入囊中,但邮品价值不菲,而我经济能力有限,幸得收藏者体谅,让我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我才心满意足地把厚厚的几册邮品带回家中。经过一年的收集整理,几易其稿,并在 回顾自己专题集邮和传统集邮之路,发现这两种不同集邮类别确实存在不少差异,在此,我想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第一,收集邮品的范围和重点不一样。 传统集邮是围绕收集邮票而进行,可以是某个国家某个时期的邮票,也可以是其中某一套邮票,可以收集单枚票、多枚的连票以及使用在实寄封上的邮票,还可以展出与本套邮票有关的试样和印样等。想要制作一部传统邮集,必须大量收集自己研究范畴的邮票,包括不同的版票、方连票、带边纸票等;就算是同一种邮票,也有必要收集数十枚,甚至数百枚,以便一一比较寻找其中的差异。至于实寄封片,要注意收集邮票发行首日实寄封、邮票停止使用尾日封、邮资调整首日封、邮资调整尾日封,如果确实无法收集首日或尾日封,要尽量使用接近首日或者尾日的实寄封。要注意收集同一种邮票在不同邮政业务中应用的封片,如国内平信、国内挂号、印刷品挂号、国际航空、国际挂号、报值挂号等,还要注意不同版别的邮票在封片之中的使用等。专题集邮注重邮品的多样性,专题集邮展品评审专用规则中明确指出,“一部专题集邮展品要最大范围地使用适用的邮政集邮素材”,意思是指邮品要来自尽量多的国家、要来自各个不同的时期、素材的品种要尽量多,如邮集的素材不仅仅要有邮票、实寄封片,更要有邮政邮品、邮戳、邮资机符志、小本票、印样、设计图稿、航空照片信、邮票代币等,品种越丰富越好。一般来说,除了珍罕的邮票外,相同的邮票只展出其中一枚,不要展示多枚的连票。与贴票的实寄封相比,专题邮集更偏爱于实寄的邮资封片,除非贴票的实寄封具有很特殊的邮政意义。 第二,集邮研究的方向不一样。 传统邮集不需要生动的描述和华丽的辞藻,只需要朴素的语言和确切的描述,如何种纸质、齿孔、背胶、水印、变异等。邮票的边纸、版铭在传统邮集中十分重要,尤其是边纸上不同的裁切线、版号、版铭、色标等,都是作为辨别不同版别的重要依据,拥有各种不同的邮票边纸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研究是否深入。专题集邮的研究包括专题、集邮两部分,专题研究主要包括专题说明文字是否准确、是否具有故事性、是否在本专题中有新的发现等,集邮知识主要包括邮品的选用是否恰当、是否均衡,集邮说明文字是否正确、适用,能否巧妙应用重要的集邮素材。例如,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的《大洋洲鸟类》邮集,用5枚齿孔移位邮票(面积依次缩小)表示鸟类栖息地的不断减少;用套色移位邮票(鸟头上移)说明由于没有树叶可食,鸟类将面临灭绝而升入天堂,这些都是专题集邮研究的成功典范。邮票的边纸、版铭除非有特殊的图案,一般都无须展出。 第三,邮集重要性的理解不一样。 传统集邮的评审中,展品的重要性占10分,重要性主要考虑该展品展出多少与所选主题之关键素材、展品在该国的集邮价值、展品在世界范围的集邮价值。例如,《“文革”邮票》邮集中,如果缺少了小一片红、大一片红等关键素材,那么其重要性就要低了,这一项得分就不会太高。至于选题的重要性,编号票不如“文革”票,民国时期邮票就不如清代的部票,大龙邮票、红印花票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被认可的。专题集邮的评审规则中,评分标准不包括重要性,说明了没有哪个专题被认为特别重要,因为一个很普通的选题也有可能做出最优秀的邮集;也没有哪一件邮品被认为必不可少,就算是一件非常珍罕的邮品,如果用在不恰当的地方,不但不可以为邮集增加得分,反而会被认为缺乏集邮知识。一部《地图》邮集中,如果拥有大一片红、小一片红等珍邮,当然能为邮集增色不少,如果没有这两枚票,却有很多外国早期珍罕的邮品,同样能获得好的成绩,这就是专题集邮的灵活性所在。 第四,邮集纲要不一样。 无论是传统邮集,还是专题邮集,纲要页都十分重要,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差异。传统集邮的前言需要较详细地介绍整部邮集的内容,如邮票发行的背景、邮票发行的基本情况、研究的主要内容等,至少也有两三百字,同时在纲要页中要指出本邮集中的重要素材。专题邮集的纲要页显得更加自由、灵活,如果像传统集邮那样较详细地介绍邮集的主要内容,会被认为过于死板和沉闷,在当前优秀的专题邮集中,前言页都极具创意,有的只是言简意赅而又意味深长的一两句话,有的是一首诗歌,有的是一个谜语,还可以放几件邮品,甚至是非邮品,纲要页也不需要介绍邮集中的重要素材。很显然,专题邮集的纲要页更加充满吸引力和活力。 第五,邮集制作的外观不一样。 无论是传统邮集,还是专题邮集,外观印象都占5分。虽然只是5分,但由于好的外观能给评审员留下美好的印象,因此实际上不止5分。由于传统邮集以研究邮票为主,因此出现不少整页贴片都展示邮票的情况,实寄封片都不采取叠压的方式,也不采用开天窗等方式;贴片的文字不多,部分贴片会显得宽松;基本上都采用标准贴片,极少采用大贴片。传统邮集的外观更加注重整齐、平稳、左右对称。专题邮集同样要注重外观的均衡、美观,但它倾向于外观的变化和多样性,如各种封、片、戳在贴片上位置的摆放要错落有致,不要过于死板,可以采取叠压或者开天窗的方式展示邮戳。一般来说,优秀的专题邮集看起来很饱满,贴片都很充实;近年来,专题邮集流行使用大贴片,以在有限的展框内展出更多的邮品。 第六,邮品的收集难度不一样。 传统集邮要收集早期的邮票难度要大一些,尤其是收集各种版本的邮票有较大难度,因为其具有不可替代性。某些邮票的试样、印样存世量极少,邮品往往可遇不可求,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如果没有前人的基础,没有十年八年的时间很难做出一部较成功的传统邮集。对于专题集邮而言,虽然某些邮品可能难以觅到,但可以用其他邮品替代,可从全世界的范围内找寻合适的替代邮品。只要用心收集、舍得投入,花一两年时间完全可以做出一部高质量的专题邮集。 世界最早的集邮方式是传统集邮,传统集邮的研究方式、方法一直延续下来。但是,由于其收集的难度大、缺乏趣味性,使不少集邮者尤其是青少年集邮者逐渐远离。与其同时,具有趣味性、知识性、故事性的专题集邮正大行其道,逐渐占据了集邮的主要地位,在各大集邮展览中专题邮集所占的比例往往最大。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获高奖的依然还是传统邮集,依然还有不少集邮者热衷于传统集邮研究。如今,越来越多的专题集邮者也意识到传统集邮的重要性,在专题邮集中对部分邮品进行了传统研究,可以说,这让传统集邮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
文章录入:林辉 责任编辑:林辉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