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是: |
![]() |
编组《啤酒》邮集的心得与体会 | 热 ★★★ | 【字体:小 大】 |
编组《啤酒》邮集的心得与体会 |
作者:罗道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67 更新时间:2014-5-10 ![]() |
|
编组《啤酒》邮集的心得与体会 罗道光 去年11月,笔者的《啤酒》展品在巴西世界邮展与魏迹泓的《桥——它的发展和应用》均以92分获得金奖,这是福建专题参展展品首次在世界邮展获得金牌。福建集邮界为此既感到意外,同时又感到欣慰和高兴。许多邮友纷纷来电祝贺,让我谈组集体会,这还真使我为难,一来因为去年许多专题邮集作者都已纷纷撰稿面刊,很多体会难免与他们雷同;二来《啤酒》邮集中虽然编组方式有创新、素材使用有技巧,但是否可供诸位借鉴,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和邮友的评判。因此,拖延了一段时间。在李伯琴老师和王宏伟记者的多次催促下,只好撰成此文,介绍些修改《啤酒》过程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与大家交流,不对之处敬请斧正。 一、处理:力求创新 我国的专题集邮经过广大集邮爱好者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已逐步走向成熟,很多方面都已和国际接轨;然而上世纪我国集邮界开始提倡的专题邮集的标题和纲要尽量简练的做法与目前欧美流行的编写手法有些不相适应,简单的标题造成同一展场上热门题材展品的名称雷同、撞车,比比皆是;而在纲要和章节处理方面,我国专题的传统做法也同样都是用简短的几个字作为章和节的标题。外国评审员在评审时:中国专题纲要编写过于简单,有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的感觉,相似的章节标题出现在不同的专题纲要中,只要换个题目,其他专题都可以用上。 笔者在2009年构思《啤酒》时,就一直在关注和学习洛阳世界邮展中欧洲那些获大奖的专题邮集的纲要编写方式,如大金奖的《大洋洲的鸟类》和《横帆船的历史》等优秀邮集。这些邮集的章节处理时,大多用一、二句短语来作章或节的标题。2011年6月,《啤酒》参加呼和浩特第15届全国邮展时,由于担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那种欧式的编写手法能否得到国内观众和评审员的认可,因而放弃了句式表达方式。去年6月份,全国集邮联确认推荐《啤酒》参加巴西世界邮展,我梳理一下《啤酒》可能获得的奖级,《啤酒》在2012年全国邮展和亚洲国际邮展成绩都是大镀金奖,经过补充邮品后,邮集的水平在正常情况下巴西世界邮展可获大镀金奖,如获镀金奖也属正常范围。权衡之后,决定放手一搏,大胆尝试一下长句式,于是将原来已草拟的欧式纲要的思路重新进行整理。将章的标题改用提问的形式,将节中几个贴片所叙述的专题内容用一、二句概括性的语句作为节的标题,来回答章标题的提问。 如2012年全国邮展的中文版的第一章和节的标题为: 1、寻找足迹。 1.1起源的传说。 1.2始于地中海的沿岸古国。 1.3兴盛于巴伐利亚。 1.4遍布世界各地。 而2013年巴西世界邮展的英文版则改为: 1、你知道啤酒的起源、发展与传播吗? 1.1传说虽无法考证,但已证实是从古埃及经土耳其传入欧洲。 1.2啤酒发展于巴伐利亚及周边地区得益于宗教与皇室的庇护。 1.3工业革命为啤酒兴盛于欧洲提供契机。 1.4欧洲的啤酒酿造技术随着贸易和移民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种编写的思路,是以节的标题很清晰地回答了章标题的提问,把啤酒的起源、发展和传播的因果关系一一阐明,让观众和评审员只要看了纲要,就基本上了解了这个章节所要叙述的内容,改编后《啤酒》纲要更象是用叙事的形式将邮集中七个部分的章、节连串起来,形成一个流畅的故事。在巴西世界邮展,《啤酒》邮集的处理项获得总分35分中的33分,可以说,这种编写纲要的思路和创新得到了评审员的肯定和认可。 二、素材:避免违规 专题邮集可用的素材范围很广,邮票和邮政用品都是的基本元素,《啤酒》邮集中的素材特点:虽然早期邮政用品多,邮票少,但同样也做到了邮品多样化。笔者在收集啤酒题材邮品时发现,原先编组《帆船》和现在《啤酒》邮集在早期邮票与邮政用品的收集难度成反比,帆船题材的邮票及其相关的衍生品种非常多,收集起来非常容易,在收集早期广告邮政用品的难度却相对较大。啤酒题材的邮品正相反,西欧国家早中期发行的广告邮政用品和私人邮政用品在《啤酒》邮集中比比皆是。针对啤酒邮票少的难题,笔者除了最大限度收集每一枚邮票外,主要在啤酒拓展的内容上作文章,如啤酒的原料、杯具、运输工具等方面,在采用这些素材时,尽可能去收集多样化邮品,使得《啤酒》展品中不仅有了众多的早中期邮政用品,同时也能展示有邮票设计图稿、图稿胶片、试模印样、试色印样、分色进度印样、印版印样、中心图案印样、边框印样、小本票封面印样、刷色移位、颜色漏印、齿孔移位、漏齿、胶面印、水印图、广告副票、票背文告、边纸、邮代币等等多样化邮品。这样就不仅在每个贴片上做到有三种以上邮品,而且在整部邮集中素材也同样实现了多样化。 在选择邮品方面,《啤酒》邮集最大限度地使用FIP专题评审规则中所要求的合格的、而尽可能不用“规则”第3.1和3.3条中所罗列的那些“不适合”和“有害”的邮品,如近期增发的无齿票、无齿小型张以及豪华张、美国等国家的邮政用品售后私人加印片;虽然经过军事免资实寄的普通美术明信片、无邮政意义的极限片、私人装饰性的邮品以及有疑点的邮品在外观上有优势,但能不用的原则上一律不用。正如许多观众所看到的那样,在各级邮展中,许多高水平的专题邮集也时有发现有规则中所规定的“不适合”邮品,但我个人认为在自己邮集的素材还达不到上乘水平时,没有那些一瑜可掩百瑕的邮品时,要尽可能不用违规邮品。 三、外观:尽量完美 邮集的外观评分标准虽然只有5分,但它给观众和评审员的是第一印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影响外观的因素很多,如邮品的品种、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组合会显示不同的效果。早中期的素材,古色古香,给人以典雅稳重和史料感。笔者在《啤酒》的贴片布局上,利用早中期邮政用品众多的优势,尽量在每一贴片上都能安排一枚早期封片并与邮票、邮戳、本票等进行均衡排列,做到既不拥挤又不稀松。文字的大小、排放位置也会直接影响到贴片的外观。《啤酒》展品贴片上的文字采用三种文体、四种字号,将章、节标题、专题知识文字、集邮知识文字加以区别,并贯始终。我国获高奖的专题邮集的外观大多数都做得比较好,外观得分大多在4分或5分。 值得一提的是,《啤酒》展品中早中期的邮政用品比较多,且大多楼的专题信息都在背面。关于邮政用品邮资图的展示,由于FIP规则没有明确规定,目前我国比较流行有三种。一、只在邮政用品下方用文字说明,不展示邮资图;二、将邮资图或正面局部缩小展示;三、将正面带邮资图全部缩小展示。上世纪90年代对邮资图的展示有一个不成文的做法,为不超过封片面积的75%,然而,随着近年来,世界专题集邮不断发展和变化,将封、片正面缩至75%后在贴片上展示已被认为占用和浪费太多的贴片面积。另外这么大的复印件不管放在什么位置都感到别扭,因而影响外观。笔者在《啤酒》邮集的邮政用品正面邮资图的处理做法是:把邮政用品的正面(带邮资图)整个缩小到25~40%左右。一是放在封片四周的空白处,以与周围邮品、文字和谐美观为好;二是直接放在邮政用品上面。这样可以让观众和评审员直接辨别是邮资片、军邮片还是美术明信片?是未使用的新品还是经过实寄的或销印片?是私人订购邮品还是售后私人加印的?笔者在放置这些复印件时还注意做到几点:1、尽量放在封片下方的空白处;2、不能遮住所要展示的专题信息(图案及文字)上;3、不有意识去遮盖封片上的瑕疵,避免有作伪嫌疑。此次巴西世界邮展,《啤酒》展品的外观继续保持5分,说明这种处理邮资图的方法是可行的。 《啤酒》展品虽然以5框的成绩获得金奖,但笔者很清醒地认识到前面的路还很远,不仅与国外的高水平邮集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珍罕品和集邮知识的说明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就是与国内8框的世界金奖邮集《图书》、《驾驶汽车》等邮集相比,也还有差距的,要想把《啤酒》做得更好,唯有继续不断地学习和修改…… 以上是我在编组《啤酒》过程的几点体会,仅供大家参考并愿倾听大家的建议与意见。
|
文章录入:林辉 责任编辑:林辉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