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是: |
![]() |
2014韩国世界邮展评审札记 | 热 ★★★ | 【字体:小 大】 |
2014韩国世界邮展评审札记 |
作者:常 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231 更新时间:2014-11-28 ![]() |
|
作为中国的FIP国际评审员,我参加了在首尔举办的2014韩国世界邮展的评审工作。受《集邮》杂志的邀请,在此谈这次评审的感想。 第一个印象 我们于 完成酒店登记后,领到了评审员的用品和材料。一个评审员的胸牌吸引了我:它的正面和普通胸牌完全一样,有评审员的姓名和照片,而反面却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表格,上面标明了整个邮展期间评审员的活动内容、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评审员可以随时翻看,十分方便实用。谁想出来的?真有才! 邮政历史第二组的评审员和邮集 我参加邮政历史第二组的评审,评审范围是除欧美以外的世界各国邮政史邮集。该组共有4位评审员。组长是澳大利亚的格鲁姆·马尔科姆,一位资深的国际评审员。记得1998年我担任澳大利亚国家邮展评审员时,就是他主持了该届邮展。小组成员之一是英国皇家集邮会(RDP)会员、日本资深国际评审员佐藤先生,他的邮识不错,英语也十分流利。由于苏拉吉因故缺席,临时委任他担任本届邮展评委会副主席(这点直到颁奖目录出来后我们才知道)。另一位评审员是来自中国台湾的 我们组共负责43部邮集,是负责邮集最多的两个组之一。邮集的题材主要是亚洲和非洲的。其中中国题材有9部,占21%,作者分别来自于中国香港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典、白俄罗斯及蒙古国。比较有代表性的邮集是加拿大的《中国烟台1880—1911》和中国香港的《早期中美邮件》。 由于邮集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选题又各不相同,邮集间几乎没有横向的可比性,所以我们采用了纵横结合的评审方法。首先我们按统一标准,横向评出了43部邮集的最后一项,即“外观展示印象”分。43部邮集中除了个别获得5分外,大多数为4分,少数为3分。随后我们再依次对每部邮集进行其他三项的评分。大家先各自打小分,讨论,各抒己见,最后达到统一。虽然我们4人都是第一次合作,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观点还是比较一致的,报出的小分完全一致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评审随想:早期题材和珍罕素材的邮集就一定能得高奖吗? 否。一部题为《古典时期的印度邮戳》邮集,以一框史前、四框19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贴票封组成,邮品不可谓不早,其中不乏难得一见的邮戳,不可谓不珍。但是最后仅获镀金奖中的最低分80分。主要原因之一是研究对象不对。评审员见到的贴片上描画出的一个个不同的邮戳,其下的文字仅是复述了这个邮戳上的文字,却没有进行任何最重要的研究——邮戳的使用时段。 另一部为中国清代邮政史邮集,共8框,从驿站、民信局、文报局讲到海关邮戳、国家邮政,以及各国在华邮政、商埠邮政。每框一个章节,洋洋大观。在“海关邮政时期”的一框中,光是大龙封就有5枚,其他诸如红印花封、万寿封也是应有尽有,似乎是一部很有分量的邮集。但是我们评审时同时亮出的分却都是88分。我们感觉这只是素材的堆砌,不像是一部邮政史的邮集,倒像是一本不错的邮政历史资料书。 “知识和研究”是评审邮集中获分最高的一个项目,作者往往会极尽所能去展示。但一定要小心,不当的知识表现,往往适得其反。一部曾几度获大镀金奖的反映中国西藏邮政历史题材的邮集,多次出现并不是根据素材中那些有效的邮政信息去研究,而是对素材中那些非邮政信息较多地采用,甚至发挥自已的想象力,像做专题邮集一样地去拓展。同时,也是基于这种错误的思路,使作者在邮集中较多地使用了与主题无关的素材,被评审员认为“邮政历史邮集不是专题邮集”。该展品最后被扣分至降级的边缘。 ●评审随想:得高奖的邮集就一定都是名至实归吗? 有些作者,常因认为某部邮集不如自已,得的奖反而超过自己,而在那里愤愤不平。其实每个人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影响一部邮集得分高低的因素有很多很多,且不谈每个评审员的知识面和个人偏好不一样这种大道理,比如当一部邮集是由一个较弱的国家送出的,出于各种原因,也可能使它被加分。本次邮展中一部8框的蒙古国邮集,介绍了蒙古1848—I937年的邮政历史,但素材的珍罕性实在不能和中国的几部蒙古题材邮集相比。其中有一框展示了23个由蒙古寄往中国的封,无一例外地都销库伦戳。但小组中有的评审员认为:人家蒙古全国也就这么一部邮集。作为鼓励,最后为这部邮集保留了这个奖级的最低分。 ●评审随想:邮集的年代不再是邮集奖级的最重要指标了? 传统的观念往往认为早期的选题才能得高奖,近代的选题因其重要性不够而很难得高奖。而本届邮展上,有两部近代题材的传统邮集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竞赛类的最高奖——大金奖。中国台湾中华邮联理事长 ●评审随想:中国需要有强势的国际评审员 在国际邮展中,一个强势的评审员可以将本国那些好的邮集尽可能地推到一个高度。只有当一个国家真正好的邮集多了,这个国家在世界集邮领域才可以得到令人不能小觑的地位。否则即使有了好邮集,有可能还得看人家的眼色。在我心目中,苏拉吉是一个强势的评审员,2006年华盛顿世界邮展中,他是我所在“传统组”组长,他一口气给了3部泰国邮集以大金奖。他对泰国邮集地位的提升,一直影响到今天。 这次邮展上我又见识了另位强势的评审员,他就是日本的佐藤。佐藤告诉我,他有11部邮集,题材涵盖大洋洲、亚洲、南美洲和欧洲(包括传统、邮政史和邮政用品),却没有一部日本本国题材的邮集。其中的代表作传统邮集《塔斯马尼亚》(Tasmania)曾获FIP国家大奖和荣誉大奖。广泛的收藏,丰富的邮识,获高奖的邮集,熟练的英语,都是使他具有强势的基础。日本邮集能独夺大金奖并成为本届邮展国际大奖的候选邮集,他功不可没。在和我聊天时,他曾不经意地两次说到中国有一年派出来的评审员英语太差,造成沟通困难。 而中国这次选派的见习评审员李知非,有较高水准的收藏和丰富的集邮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不错的英语水准。在各国见习评审员中,他的考试成绩最好,以几乎满分的成绩通过了最后的考核。不久后,他将会接到FIP的文件,成为中国第11位FIP国际评审员。 中国邮集的成绩平平 中国在本届邮展并未有派出最有竞争力的邮集,18部邮集最好的成绩仅为大镀金奖。其中广东傅家驹的《爱尔兰邮政史》巧妙地扬长避短,在欧洲评委的笔下获88分的高分,是中国在本届邮展上的最高得分,也是中国集邮家展出的外国题材的邮集第一次在中国本土以外获得的大镀金奖,可喜可贺。但面临将来的8框拓展,会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山东赵建的《民国帆船图邮资明信片》邮集,是我国第一个将这一题材的邮政用品做到了8框的邮集,本次仅得85分,面临降级边缘,说明评审员对该邮集并不太满意。其在提高素材质量、加强学习和研究方面应该还有较多的努力空间。令人遗憾的是,本届邮展上,两部中国邮集被降级,一部为专题邮集,一部为航天邮集。 赵岳的《新中国第一套新币值普票邮集》是唯一一部传统邮集。印象中此前它曾有过83分的成绩,但此次仅得81分,不知道评审员是怎么考虑的。给我的印象也是整个邮集过于拘泥,有些沉闷,有点让人看得打不起精神来。如何改进?希望以后有机会再专门讨论。 颁奖大会上三大奖各有所属 宴会的最后高潮,照例是三大奖的揭晓。国家大奖无竞争者,获奖邮集为韩国的《大韩帝国邮票1884—1905》;国际大奖在两部邮政史邮集和一部专题邮集之间展开,分别是日本邮集《日本邮政在韩国及海外的活动1876—1909》、瑞士的邮集《日内瓦邮政业务1840—1862》和德国拉格的专题邮集《迷人的羽毛——鸟是怎样使人类产生灵感》,结果瑞士邮集胜出。荣誉大奖在3部传统邮集中竞争,分别加拿大的邮集《全国统一时期的加拿大——维多利亚女王1870—1897》、哥斯达黎加的《巴拿马第一套邮票》以及泰国的《古典暹粒 第一套邮票》。毫无悬念,荣誉大奖由泰国集邮家获得。 最后收到韩国世界邮展组委会寄来的一件纪念品,作为组委会送给每位评审员的礼物。它将全体评委的合影作为主题,四周为印有2114韩国邮展微标以及评审员头像的“邮票”。下面的一段文字为:“这个邮票是韩国邮政根据邮政法规由官方发行的。”发行方称它是“邮票”,看上去也像邮票,有国名,有数字“300”,但300应该不是面值,因为没有货币的单位名称,说它是枚纪念张倒比较合适。 |
文章录入:林辉 责任编辑:林辉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